海棠小屋 - 历史小说 - 铁血新明在线阅读 - 第二百一十一章 各方处置

第二百一十一章 各方处置

    蒙古部落如今四分五裂,已经疲弱太久了。再加上缺乏火器,便是喀尔喀三大蒙古部落联合起来,恐怕也绝不是一支全副武装的两万明军的对手。

    这也就是为什么,朱慈烺,李过,张献忠都觉得,八万精锐大军对付整个内外藩蒙古,卫拉特联盟,以及青藏的和硕特,已经是绰绰有余了。这还是朱慈烺考虑到自己在黑龙江动手之后,俄国人可能会提供一些火器给他们的情况下。

    不过,一旦中原王朝的运行进入正轨,开始恢复国力,在蒙古部落重新从部落联盟演变成国家体制之前,他们都是无法与中原王朝抗衡的。请下载小说app爱读app阅读最新内容

    口口五六三七四三六七五

    而朱慈烺,李过,张献忠三人要抓住的就是这一点,李过对于收复西域,重新建立都护府,拱卫陕西老家的热情,远超过朱慈烺的想象。

    这并不是李过的问题,毕竟任何人都不想自己的家乡被外地侵扰。而且,任何一个新朝的建立,都伴随着这样的扩张,甚至一直到王朝中期,便是列了十五个不征之国的朱元璋,也是有点便宜就去占。

    当然,其实朱慈烺也在怀疑,李过和张献忠之所有如此热情,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兵权,一个坐镇陕西,一个坐镇山西,既有天险,进可攻退可守,又能相互支援。

    “李将军,朱慈烺现在心思都在辽东上,至少三五年时间,他是腾不出手来的。至于三五年之后,有咱们几个兄弟在,你又何必担心,老子绝对不会投靠他,若是他真的敢谋害你,天下必定群起而攻之。”

    李过知道张献忠最关心的,其实还是兵马的问题,随即又说道:“朱慈烺虽然要整军,但如何整,是增还是减,都必然要师出有名,若是你担心军队被削弱太多,那何不换个地盘,找个用兵的理由,到时候朝廷拨款增加军饷,你怕什么?”

    “你的意思是......”张献忠手下的谋士也提过这一点,他一下子就听明白了:“据两广,征安南?”

    “没错,当初大明就征服过安南,如今此国南北相抗,也不失为一个好机会。”李过顿了顿,又继续道:

    “而且广西还有土司,征服安南也需要在当地征兵,以适应南部更加炎热的气候,就算攻下了安南,也还得留兵驻守,没个十年八年,甚至是二十年,恐怕完成不成。”

    李过想借着蒙古的威胁,要求掌有军队指挥权,张献忠自然也是如此,但一个喀尔喀蒙古,一个山西安插不了那么多兵马。而且,到时候两地的官员也必然和他们渊源颇深。

    李过和张献忠,必然会拥有一两省的一半统治权,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军队能保留多少,就得看用的是什么理由了。而开疆拓土,解除边患的理由,无疑是最合适的。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毕竟,张献忠无论不承认什么,也无法否认朱慈烺拥有恢复河山的最大功劳,以及最强的实力。换言之,对方本来就是名正言顺的太子,现在当皇帝,他反对是没有用的,就是他们两个加起来,不过是占了三四省之地,这还远不够。

    张献忠点了点头,但并没有继续说话。李过的这个提议他其实之前就听过手下谋士的建议,只是那时候并没有考虑。

    同样的话,不同的人说出来,效果是不一样的,李过既然前后解释那么多,张献忠便没有不认真考虑一下的理由了。他们两个现在是一根绳上的蚂蚱,都要提防朱慈烺的翻脸。

    而且,两广也确实很吸引人。一是南岭天然阻隔,二是广东富饶,还有一座规模庞大的武器局。同时,广西也还有土司可以剿,一条珠江可以控制住几乎所有的核心区域。

    就是两广的地方宗室势力太过强大了,同时已经被明廷力量控制好了几年,广东则有许多更加强大的地方大族,商人以及朝堂力量培植的势力,这些都是很大的隐患。

    张献忠原本是来劝说李过的,现在反而是差点就被李过说服了。而同样的,郑成功也快要被张煌言给说服了。

    “郑将军,陛下是什么人,您是知道的,一旦南京的造船厂运行起来,你们郑家的水师,将不堪一击,陛下的兵太厉害了,钱也不比你少。”张煌言知道郑成功是来干嘛的,但他一开口,就断了对方的念头:

    “现在陛下正在筹备兴复辽东之事,水师也准备往上调,我麾下的军队也在其中,所以在此之前,我是不可能给陛下添麻烦的。所有的一切,都得等到辽东兴复,鞑子彻底被灭了之后再说。”

    郑成功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话了,他这次刚来南京的时候,还曾经去城外的水师驻地观察了一番,那些萧家掌握的水师看起来确实不比他们郑家,这个倒是在郑成功的预料之内。

    但是,江河水师的战舰,每艘之上的火炮数量居然比他的海船还要多,这就是郑成功感到震惊的地方了。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他后来派人打听了才知道,这是南京的工坊在红毛的协助下,花了几年时间,数十次实验之后,才最终成型的,炮位,炮重都很有讲究,不过具体的机密他也打探不到。

    郑成功原本是朱慈烺培养起来的人,但是他终究还是站到了自家在福建的利益上,并想拉拢浙江出身的张煌言,但是张煌言根本不理会他。

    “可是按陛下的整军计划来,到时候打完鞑子,恐怕就是回来打我们郑家了。”郑成功并没有放弃,他还想要劝说张煌言一起抵制朱慈烺的整军计划。

    “可你郑家如今只有不过一省之地,却号称有十万水师,即使不算那些水手伙夫,军中杂役,水师近三万,铁甲兵上千,火枪火炮军近万,还有其他精锐兵马上万,如此之多的兵马,到底是干什么用的?难不成是防海盗?”张煌言被郑成功逼急了,随即质问道。

    “难不成,你们郑家真的想要割据一方吗?陛下就是要要重新一统朝廷内外,你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这是没得商量,若是你们郑家真的要逼陛下动刀子,那事情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朱慈烺要整军,也是有一定的合理性,至少在张煌言这种国家统一兴复高于一切的人来说,利大于弊。而且他也对郑成功在灭清大战后期的投机取巧行为也心怀不满。

    “你......你......你是如何知道得那么清楚的?”郑成功满脸震惊,他们郑家对外一直是号称自己有十万大军,这些具体的数目,可从来没有对外透露过,除了几个心腹大将,根本无人会知。

    “你太低估陛下了,福建,浙江两省,一年前就开始有军情司的探子了,沿海的这些地方,有哪里是他们军情司渗透不进去的?”张煌言摇着头笑道。

    郑成功也忽然苦笑起来,他并没有朱慈烺那么重视内部的情报工作,更不知道他在泉州当地招募的兵丁中,就有军情司的人。

    当然,军情司其实也不知道郑军的具体兵额数目,他们只是根据各种情报,又根据潮州当初输入的米粮,加上朱慈烺根据后世所了解的情况,最后推算出来的。

    读者身份证-伍陸彡⑦④彡陸⑦伍

    “我还以为自己藏得有多深呢,原来早就已经被陛下摸透了。”郑成功摇了摇头,不过态度还是很坚决地说道:“但如果陛下真的要削减我们郑家的兵马到两三万,还要插手对日国的贸易,我父亲可能不会接受。”

    “难道你要看着鞑子继续在辽东猖獗下去吗?”张煌言见郑成功如此坚决,再度质问道:“而且一省之地,保有两三万私家水师还不够?山西要对付整个内外藩蒙古,也不过是三万兵马。”

    “你难道真的觉得陛下会放过我们这些最有可能威胁他皇位的人?兔死狗烹,除此之外,绝无可能。恐怕就是你,最后也逃不了这个下场。”郑成功看得更深一点,毕竟他们郑家和朱慈烺的统一计划是抵触的。

    “......”

    说到这个份上,张煌言根本无从反驳。他也是懂史的人,这在千年历史中,有无数血的教训,并不是任何人可以改变的。只是他不愿意看着鞑子继续肆虐辽东。

    郑成功和张煌言两人最终还是不欢而散了,他们谁也没有说服谁,跟别谈联合了。毕竟,李过和张献忠几十年农民起义的情分保有的那种信任,在他们这里是不存在的。

    便是如此,李过和张献忠也没有达成一致,两人不过是交换了意见,最终张献忠开始考虑是否要暂避锋芒罢了。

    郑成功没有说服张煌言,张煌言也没有说服郑成功,两人随即都带着亲卫回到了各自居住的府宅之中。

    而让郑成功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刚一回来,就听到了一个惊天大消息——朱慈烺居然派人来过了。

    “这么重要的事情,朱慈烺只拍了一个内侍太监过来?”郑成功眯着眼睛接过了冯澄世手中的信,语气中满是不相信。

    讨论群563743675

    “那人属下已经找人问过了,由此人亲自护送信件,说明陛下对此事是极为重视的。”冯澄世拱手拢袖奉承道。

    “你看看!”郑成功很快看完了所谓的信,脸上看不出喜怒,冯澄世见状,连忙接过信,仔细地看了起来。

    “陛下只给咱们留下一万五千陆战兵,这也是远远不够的,便是咱们能保留全部水师,总共也不过是三四万能战之兵。”冯澄世也跟着否定道:“更何况,除了泉州和兴化的卫戍军,其他州府的卫戍军,也都是朝廷的人安排,久而久之,出了问题咱们都不知道。”

    “陛下这个条件太过苛刻了,台湾现如今红夷盘踞,想要打下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郑成功说到这里,脸上忽然有了几分喜色:“不过,听说台湾粮食充足,或许可以攻来作为海外据点和粮草供应地。”

    在原来的历史上,郑成功南京之战惨败之后,又在海战中战胜了满清,重新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也暂时稳住了局势。

    但随着整个西南的反清主力失败,沿海的广东惠州,潮州,浙江,福建这些地方清军防备越来越严苛,郑军又重新开始面临着巨大的粮饷问题。

    正是在如此巨大的危机之下,又听闻台湾富产粮食,为了开拓新的抗清基地,获得供养大军的粮食,郑成功才最终决定攻取台湾。

    只不过,最后的结果并不遂人愿,郑成功也没有在台湾找到他想要的粮食,但台湾最终倒是真的成了郑家的抗清基地。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夺回台湾也使得他的历史地位得以拔高,不至于和李定国一样,因为某些问题,几乎不被后人所知道。

    至于朱慈烺为什么要保留郑家的军队,其实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不想打内战,他要集中力量对付辽东的满人,二来则是为了让对方去打台湾了。

    毕竟,那么多军队,要是全裁撤了,单单是遣散费,安置的土地,就足够朱慈烺焦头焦耳了,还不如用来开疆拓土呢!

    讨论群563743675

    “台湾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属下听说那里的情况并没有传言的那般,更没有粮食。”冯澄世警惕地劝道:“而且,既然陛下主动把他让出来给我们,说不定是真的有问题。”

    郑成功听了,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微微叹了口气。朱慈烺的条件十分苛刻,但是也没有苛刻道不接受的地步。

    水师他可以全部保留,但是战兵,马军,火枪火炮部队,必须削减一半。他的直接控制区更是只有两个府,能驻军的。

    “再等等,等等李过和张献忠他们……”郑成功嘴里喃喃道。

    朱慈烺自然不会以为现在这种划分势力的方式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反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但却已经是当前局势下最好的选择了。

    至少,对外用兵和他的威望可以使得内战推迟几十年再爆发。大家都有强悍的军队,都想要分配更多利益,怎么可能会有人心甘情愿退出,或者是轻易妥协?

    用这些兵马去开疆拓土,为后代创造更加安全良好的周边环境,总比自己人打自己人,耗尽国力来的要好。

    而且朱慈烺要去开的是辽东,内外东北,无论是李过主攻的西北,郝摇旗等人主攻的蒙古,还是张献忠主攻的安南,郑家主攻的台湾,都无法与之媲美。更不用说,他这样安排,本就是存着私心的。

    李过,郝摇旗等人以对外开拓为由保全自己的兵权,张献忠和郑家最终也必然如此,但他们攻打的地方,无疑最终会使得他们的兵马消耗大半。

    用兵西北,蒙古,补给都十分艰苦,敌人虽弱,但草原戈壁却十分可怕,稍有不慎,便是折损过半,而台湾盘踞的荷兰人,海军远胜于郑成功的水水师,还有坚固的棱堡,郑家不损失一两万兵马,恐怕根本攻不下。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而难度系数最高的,则是张献忠要对付的安南了,且不说两广的核心地带——珠江三角洲和安南的核心地带——红河三角洲之间千山万水相隔,便是当地根深蒂固,具有强大号召力的豪绅大族发动的游击战,就足够张献忠头疼的了。

    但朱慈烺的辽东,只有几乎已经被消灭的满清残部,辽东的土地更是早已经开发,而且几乎没了原住民,想要重新移民,建立据点,完全控制辽东,然后通过羁靡和贸易手段,逐步控制整个黑龙江流域,内外东北,以十七世纪的生产力而言,并不困难。

    换言之,在朱慈烺的小算盘里,等这些疆土基本上收回,就算没有收回,那些敌人也基本上被打残了之后,就是他真正一统全国,收回各省兵权的时候了。

    要知道,全国的产粮地,基本上都在他的手里,江南,也在他的手上。这便是不断保持强军的最大底气,也是朱慈烺倾向于这样安排的原因。

    而这一点,另外四人其实或多或少也能猜到,毕竟朱慈烺这算盘打得太响了。可许多事情,并不是想怎么来就怎么来的,既然朱慈烺占了优势,又不失道义,他们也不能不妥协。

    张献忠和手下的几个义子一番商议思考之后,对于两广倒是十分满意,虽然土地少了,但天然的山脉屏障和珠江可以确保了他的半独立性和控制力,攻下安南之后,通过海运,粮食也不成问题。

    而朱慈烺最终主持了海南划出了广东,独立成“南洋镇”,同时也是即将组建的南洋水师的基地。

    而郑家这边,朱慈烺同样做出了妥协,他一开始给对方的条件本来就是极度苛刻的,实际上是一种试探,要看的是郑家的反应。

    郑家其实也并没有真的要为了保持自己对海外贸易的垄断,和朱慈烺决一死战的意思,特别是张煌言再三劝告之后,他更加没了战胜这位强悍新君的信心。

    其实,以郑成功对于朱慈烺的了解,这些心思,造反的心思,他是一点也不敢有的。只不过自己家族的利益,他还是要最大化。

    首发@:塔-读&小说

    最终,郑家直接管辖的地方变成了漳泉二府,而军队方面,朱慈烺更是没有丝毫松口的意思。

    对于郑家,朱慈烺是不担心他主动挑起战事的,毕竟李过和张献忠都不会支持他,张煌言又和郑成功亦敌亦友,如此反而是给了朱慈烺直接覆灭他的机会。

    只要对方兵马不变,攻下台湾之后,必然元气大伤,若要经营台湾,他就绝对没有能力再反抗中央了。

    或许这个时代,只有朱慈烺最清楚,攻取台湾是功在千秋,但至少在当代,是看不到什么好处的,甚至几十年内,都是亏本的买卖。

    但若是郑成功无法攻取这块土地,那他就没有任何保留那么多军队,以及郑家船队的理由了。

    经过一番并不那么好看,更谈不上文雅的讨价还价之后,各方势力总算是勉强就最终的“内阁大会”达成了一致。

    台面上的体面,就是要靠台面下的不体面换来的。内阁大会上的其乐融融,有说有笑,靠的是这些各派力量的话事人们,近半个月的博弈与妥协,以及无数居中协调的亲信们。

    土地,人口,兵马的限制与分割,工坊,贸易的分配,以及朱慈烺借助这些外力,要对新朝进行的制度改革和权力制衡,也顺水推舟,作为谈判条件了。执笔为家的铁血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