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屋 - 历史小说 - 三国:汉中祖在线阅读 - 第四章新式耕法

第四章新式耕法

    刘禅等人在武担山耕种梯田3亩水田而已(后世2市亩),拥有多名男丁的帮助下,很快将其收割完毕。

    在这数天中,费祎牵头对这些收割下的水稻进行称重得出3亩地亩收46斛粮,平均亩收15.3斛粮,当时现场众人不由倒吸一口凉气。

    亩产超出大大超出当下三国时期最高亩产10斛之数,达到唐朝水稻平均亩产之数。

    三国魏晋时期,如嵇康《养生论》记载产量:“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

    一汉亩地如果能收10斛粮,那就属于高产,1.5汉亩地等于现在1市亩收15斛。

    当时15斛是多少呢?1斛6公斤,能装稻90公斤。

    也就是说,魏晋时期的高产田可以做到1市亩产90公斤,而唐朝平均1市亩产可以达到138公斤。

    费祎瞠目结舌,3亩地276公斤46斛粮,相当于目前4.5亩最高粮产,陛下新式的耕种之法提高产量如此之大。

    费祎当时喜急之下,手持稻杆,一路快跑到蜀汉新宫,通知刘禅。

    正在查阅公文的刘禅,听闻费祎报喜,兴奋的来不及穿鞋,直接扔下公文,不顾后面宫娥呼叫,拉着费祎一路从皇宫跑到丞相府。

    门口侍卫刚想行礼,就被刘禅推开,刘禅只想把最好的信息分享给自己的相父。

    “相父,大喜!大喜!大喜!亩收15斛粮。”

    刘禅赤脚,衣裳不整,拉着身着布衣的费祎,在丞相府中穿行。

    礼仪是什么东西,能有比这更重要?

    刘禅与费祎二人已经顾不得礼仪形象,已经融入三国的刘禅如何不知从10斛粮到15斛粮,对于蜀汉有什么重要意义。

    或许对于后世之人是无动于衷的,因为袁老的存在,拥有上千公斤的亩产量,让他们对于30公斤的增加已经没有任何的感触。

    内府中众多官吏听闻外面刘禅的呼喊,如同后世吃瓜群众蜂拥而出,好奇是什么东西让往日一向稳重的陛下如此的失礼。

    正在与杨洪商议都江堰派兵驻守为堰官之事的诸葛亮,听闻外面吵闹之声有些锁眉,不满有人在外如此喧哗。

    刘禅拉着费祎直接闯入议事堂,刘禅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兴奋地对诸葛亮说道:“相父,我于武担山耕种之田,亩收15斛粮,三亩共收46斛粮。”

    原本不满刘禅如此失礼的诸葛亮,也顾不得自己礼仪,急忙上去问道:“可是真的?”

    “不假!此法乃是我少时于古书所看。耕种之时,我便回想起按照其书中所说耕种,果然亩收如此之多。虽然无书,我已经命费祎在耕种之时。记下要点,并且我令费祎、董允、廖立等人结合《汜胜之书》、《四民月令》撰写新书以供蜀中官吏所读。”冷静下来的刘禅整理衣裳,穿上后面宫娥送至的靴鞋。

    诸葛亮领着刘禅、费祎二人坐下,让费祎讲解其中要点。

    费祎坐下擦拭额头汗液,缓缓说道:“此时需从陛下命臣做耙、耖农具说起……”

    刘禅跪坐在中台,喝着宫娥奉上的清水解渴,回想后世知识,暗叹亩产还可以增加,刘禅前世时查阅过水稻论文依稀还记着,唐朝平均亩产138公斤;宋朝平均亩产225公斤;明朝平均亩产333公斤;清朝亩产470公斤。

    即使比不上明、清亩产,但是每亩达到唐朝亩产还是有希望的,因为曲辕犁、耕—耙—耖整地技术虽然出现在唐朝,但是真正还是在宋朝时大面积推广。请下载小说app爱读app阅读最新内容

    自己这边耕种采用宋朝时期耕—耙—耖整地技术,还进行育苗移栽,达到唐朝平均亩产并不奇怪。大汉推行后,百姓耕种时恐怕可能达不到亩收15斛粮,但是亩收12-14斛粮,还是完全有可能。(担心有人喷,写保守T_T!)

    若是统一之后,占城韬再引入大汉,再实施双季稻亩产种植,那时接近宋朝、甚至超出亩产完全有可能。

    “若我大汉益州能推行此新式耕种,百姓亩收能得12-14斛粮,对我大汉国力增强也是极大。”诸葛亮兴奋神情溢于脸上。

    杨洪也在旁抚须呵呵直笑,全然忘记刚刚与诸葛亮讨论于都江堰设置堰官之事。

    恢复稳重的刘禅挽起袖子环视众人说道:“诸卿农业为我大汉之本,事关重大。南中反叛本因今年平叛,皆因府库空虚。今年夏耕恐怕是来不急了,但我等下半年必须推广新式耕种法、新式农具,为的就是明年开春,在大汉内郡推行开。”

    “费卿你与其他侍郎配合,可先将此次耕种之法撰写下交于上丞相,让上丞相将蜀中犁与其他新式农具推广开;至于结合《汜胜之书》、《四民月令》撰写适合益州农业新书可之后撰写。”刘禅吩咐费祎说道。

    费祎拱手称诺,退下办事。

    诸葛亮回归公务与刘禅、杨洪二人商议都江堰设置堰官之事。

    已经转任蜀郡太守的杨洪拱手说道:“都安堰(此地设都安县)此前在后汉灵帝时曾设“都水椽”和“都水长”负责维护堰首治理,我等设堰官可仿从前?”

    诸葛亮指着都安堰地图说道:“都安堰重要有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秦时李冰修建宝瓶口,是为能打通玉垒山,使岷水能流向东边,此次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东边本为旱田,在岷水灌溉之下,方使其便为良田。此地容易冲刷积石,需要偶尔维护。”

    “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又做鱼嘴分水堤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流入宝瓶口。但此处事务不是最为紧要。”诸葛亮指到分水堤缓缓说道。

    “紧要是其尾部飞沙堰,飞沙堰需要在其需要之时进行调水量,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需要将其堰顶调至合适位置,使其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能太大……但还会有淤沙存在,需要及时按时清理。”诸葛亮手指按住地图飞沙堰对杨洪说道。周府的三国:汉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