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屋 - 历史小说 - 逆天换明在线阅读 - 第二百四十七章 朝鲜义助

第二百四十七章 朝鲜义助

    这恐怕也是沈世魁要另僻财路的重要原因,郭大靖也看到了人参等特产的奇货可居,想要通过朝鲜的友人,在中间倒腾一把。

    而对于和建虏的走私贸易,有朝鲜友人,也牵罪不到郭大靖头上。何况,用金银或镜子、丝绸来交换,也把资敌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建虏缺的是粮草物资,金银是没处花,郭大靖索性再给他们增加一些。

    要知道,沙漠中要渴死的人,最宝贵的只是一瓶水,金山银山也挽救不了他的命。

    不管林庆业等亲明朝人能不能提供帮助,或是帮助的力度够不够,郭大靖都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而且,这条与朝鲜的联络线,郭大靖是不会向外人透露详细的。即便是毛文龙,也只知道他与某些朝鲜义士有来往。

    能不能赚钱,能不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多的物资,郭大靖心里也没底。所以,他才命吴九成等人,在山东、北直隶也分批量采购骡马牛羊。

    只要价格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郭大靖已经准备拿出二十万两银子,使东江镇的后勤运输力,以及机动能力,提高一个台阶。

    在郭大靖的认知中,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算不上什么问题。至于花的多少,并不是最在意,达到目的才重要。

    “将军。”亲兵又进来禀报,“炮兵训练班的结业仪式快要开始了,您说好了要参加的。”

    哦,被沈世魁这么一弄,都给忘了。郭大靖拍了下脑袋,起身穿衣,大步走出屋去。

    火箭、迫击炮将逐渐装备部队,操炮的炮兵自然是必不可少。郭大靖便请各部调派聪明强记,最好是粗通文字、会算术的军官士兵前来受训。

    其实,从训练操作红夷大炮的炮兵开始,郭大靖就与教官们一起,研究出了一套比较简单易学的教程。

    经过多次试射,把大炮的仰角、装药量和射程、落点联系起来,做成一个小册子,就象后世查数学用表,翻看就知,死记硬背下来更好,也不用太过复杂的计算。

    在军队中要找出识文断字、精通算术的将士,与在百姓中寻找读书人是一样的困难,采取这种教学,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但有一项技能,却是炮兵必须要学会,且要精通的,就是测距。

    对于此项技能,郭大靖绝对是高手,并有独家秘技,那就是——跳眼法。

    在后世,这在军队中是最简单且常用的手段,但使用却并不频繁。因为有各种仪器,从望远镜到激光,更加精确。

    但在当时,这种测距方法却非常实用。不借助任何仪器,只靠两只眼睛和大拇指,就能测出距离。

    说白了,炮兵训练班的学员,只要掌握操作和调整火炮的步骤,并学会跳眼法测距,拿到小册子,就算是学成毕业了。

    当然,成绩有好坏,悟性有高低,炮兵也有军官,也有职衔高低。

    郭大靖快马加鞭,很快来到炮兵的训练营地。受训的学员们迅速集合,在操场上笔直站立,目不斜视地等着郭将军的检阅。

    尽管是来自不同的部队,但都是东江镇的精兵强将,甚至还有——

    郭大靖的目光在金重国等朝鲜义士脸上稍作停留,心中非常欣慰。

    这些朝鲜人在与东江镇将士并肩作战,浴血拼杀,源于对建虏的仇恨,源于对大明帝国曾经在朝鲜亡国之际的无私相助。

    而他们,亦将撑起朝鲜的脊梁,不向建虏屈服,不向建奴称臣。是的,郭大靖希望他们在将来会担起这样的重任。

    ………………

    朝鲜,义州白马山城。

    轰,迫击炮在烟雾升腾中,将炮弹发射出去。

    炮弹划着弧线,飞过山石、杂草,落在一千余米外,滚动了两下,猛然爆炸开来,迸现出火光和黑烟,将土石草屑抛到半空。

    “好,好啊!”林庆业用力拍着山城的城墙,满脸的振奋之色。

    安克諴躬身道:“或加大发射药量,射程还能增加,约在三里左右。”

    作为派往东江镇受训的朝鲜人,安克諴和金重国等人主修的都是炮兵。

    而郭大靖研制定型迫击炮后,安克諴便和几名工匠随同运炮的船回到义州,献给林庆业,并作了演示。

    林庆业用力点头,说道:“先有火枪改造,后又送来此犀利火炮,郭将军高义,令人无以为报。”

    青铜迫击炮及炮弹的制造,郭大靖都无私相授,只是提醒朝鲜方面,要多注意保密。

    燧发火枪也没瞒着,早在一个月前,便把朝鲜工匠送了回来,也给了相当数量的弹性钢片。

    坩埚炼钢不仅能生产制造高碳钢的刀具模具,也能制造弹性钢,这使得燧发火枪的改造速度大大提高。

    “此炮,在金州也是刚刚铸造。”安克諴也很感慨,说道:“郭将军的无私相助,令人钦佩。”

    林庆业沉吟了一下,说道:“我委托商人在湾上马市交易到牛羊马匹上千,正欲装船启运。可现在看来,实在是有些小气了。”

    “奈何,建虏不喜金银,专要粮食、丝绸、棉布等物资,郭将军又不愿资敌。”

    说着,林庆业转向身旁的金念良等人,问道:“我有意将我军之火枪挪借出两千,再加上搜购的千余枝,一并送与郭将军,你们以为如何?”

    金念良知道送就是卖,林庆业并没有钱,火枪没了,有银子顶着,再造就是。

    而义州军备的整顿加强,已有一年多,兵不过一万多,火枪也只有四千多枝。

    但朝鲜与建虏在短时间内不会再爆发战争,这是能够分析并判断出来的。也就是说,火枪挪借并不会有什么危险。

    “卑职以为非如此,不能显示感激之情,不能回报郭将军无私相助。”金念良躬身说道:“两千枝火枪而已,或购买,或打造,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补上。”

    火枪的打造,并不只是义州在进行。作为一种主要武器,朝鲜有不少兵器工坊,负责为军队打造。

    一国之力,与一隅之力,差别还是很明显的。

    林庆业这样做也是有把握的,作为抵御建虏的最前沿,义州重整军备,得到了沈器远的大力支持,武器的倾斜供应也是明显的。

    “我军也正在换装燧发火枪,正好可作为借口。”车礼亮微笑着附和道:“不说改造,只讲回炉后重新打造,也尽可搪塞过去了。”

    林庆业笑了起来,颌首道:“那便这么定了。念良,还是你负责运到金州,并向郭将军致以我等的诚挚谢意。”

    金念良躬身称是,又不忘提醒道:“大人,是否再派志愿者前往金州?”

    林庆业想了一下,说道:“再派三百人,孝一那边,应该也会派人,不要太多,过于显眼。”

    不管是东江镇,还是林庆业等朝鲜将领,都认为围绕着金州,还将有大战爆发,时间就在今年。

    建虏但凡有战略眼光,都不会允许辽南有敌人稳固的基地,有数万的重兵。这简直是抵在腹心的钢刀,随时能够猛刺过来。

    所以,既是支援的态度,又能借战练兵选将,林庆业和崔孝一都不想放过这个机会。

    前后已经有两批朝鲜义士加入到郭大靖所部,参加了与建虏的厮杀作战。

    伤亡在所难免,但在林庆业和崔孝一看来,归来的朝鲜将兵无论在作战技能,还是在作战意志上,都经受了淬炼,有着极为明显的提高。

    这些具有实战经验的将兵充实到了新组建的义州军队中,给军队带来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

    ………………..

    谷冸历史车轮还在滚滚向前,虽然郭大靖在猛力地撬动,但最多是使车轮跳动了一下,却又倔强地回复到原来的轨迹。

    对此,郭大靖没有泄气,在继续憋着劲儿,也已经不太在意他发力后的历史改变。事在人为,尽力就好。

    七月,袁崇焕到达宁远,弹压了川、湖兵闹饷哗变,并以川、湖兵曾是赵率教手下为由,将赵率教调离辽西。先移镇永平,再移至关门。

    随后,袁崇焕又与满桂闹不和。崇祯收回满桂的尚方宝剑,将其调至大同,担任大同总兵。

    “以辽人守辽土”,袁督师践行着自己的平辽方略,也满足了辽西军头独享资源的需求。关外重镇,再无外来将领。

    不,还有一个毛文龙。袁督师的目光转向了辽东,看向了东江镇,盯上了与其早已不和的毛文龙。

    首先,袁崇焕疏请朝廷派出文臣监理皮岛粮饷,意图通过行政手段节制毛文龙。

    其次是奏请朝廷改变朝鲜贡道。

    原朝鲜贡道经登州到北京,改为不经登州而经宁远到北京,从而切断毛文龙同朝鲜的政治联系,并切断其来自朝鲜的财路。

    最后一招便是釜底抽薪,请罢登莱巡抚和辽东巡抚,名义上是在辽东“事权统一”,但却将东江镇直接纳入到自己的管辖之下。

    辽东巡抚王之臣,因为弃守锦州等城,已经被罢免。登莱巡抚孙国桢,毛文龙的同乡,还管着东江镇的粮饷,非去不可。

    在东江镇设文官监军,遭到毛文龙的强烈反对,只能暂时作罢。但后面的两条奏疏,却被朝廷接纳,很快予以批准。

    此时的袁督师,不仅得到了崇祯的信任,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更重要的是,他的背后站着文官集团。朝堂上的大佬,韩爌、钱龙锡、王永光、王洽、傅人龙等等,全都力挺这位东林党中最能打的“名将”。

    怎么争,怎么斗?

    反正,面对如此庞大的势力,郭大靖是没有办法的。

    况且,他也不想去争、去斗,只管闷头发展,积蓄实力。到什么时候都是实力为尊,发展才是硬道理。

    但毛文龙却还没意识到危险正在逼近,绞索正在收紧,还在上疏申辩,为东江镇争取着粮饷。

    “……本镇揣辽事委可担当,定额无容再议。

    “粮饷必须照依关宁,丝毫颗粒决不可缩,饷额恢复事不容缓....”

    不管怎么申辩,崇祯只能是越来越厌恶。因为,他对东江镇,或者说是对毛文龙的印象已经定型。

    这源于天启七年断粮断饷后,毛文龙对皇帝的口出不逊,也源于根深蒂固的“以文制武”,以及对边镇武将的不信任。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毛文龙被文官构陷,牵扯进阉党王国兴谋逆案,已经被打上了“阉党”的标签。

    而崇祯的处置也能看出他对毛文龙的态度,不用什么三司会审,直接将王国兴处死,等于是认可了文官的诬告。

    既是阉党,那必须除恶务尽,这可是朝堂上的东林君子们历史使命。

    有这么多敌人,又陷入最危险的党争,历史上的毛文龙必死无疑。即便是现在,郭大靖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救他一命。

    郭大靖放下了手中的邸报,长长地叹了口气。

    登莱巡抚被罢,袁督师的奏议又得到了批准。

    从今以后,凡是运往东江的钱粮器用,不再由登州、莱州直接运往东江,而是从山海关起运至觉华岛,经过蓟辽督师衙门挂号,再登舟转运至东江。

    也就是说,袁督师通过蓟辽督师衙门的节制、转发和核查,控制了东江镇的粮饷、军器。

    在外人来看,不过是换个地方转运,多个核查的程序。但真的是这样吗?

    “来人。”郭大靖的声音有些低沉,对唤进来的亲兵吩咐道:“准备一下,明天启程赶往南关。”

    毛文龙对于主动发起袭攻的作战计划并不算积极,理由也很充分,部队中的火枪装备数量,还达不到他的标准。

    对此,郭大靖也没有什么好说的。火枪数量确实无法满足四个协的人马,也只能尽量平均分配。

    而平均分配就意味着每协的部队都装备不足,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郭大靖所部的左协,算是装备火枪最多的,重火枪一千两百枝,轻火枪两千余枝,而全协人马却是一万两千人。

    在材料充足的条件下,工匠们加班加点的情况下,造枪工坊每月能造出千枝轻火枪。

    郭大靖不得不先紧着金州的部队进行装备,皮岛本部那边只能再等等。

    按照他的标准,每协至少要装备重火枪两千枝,轻火枪四千枝,使热兵器的比例达到一半,才具备对建虏的必胜优势。

    当然,如果装备率能够继续提高,就更令人振奋。压倒性的优势,也才是郭大靖的最终目标。

    正常情况下,差不多要四个月,才能达到基本的标准。郭大靖也不得不暂时打消发动进攻的计划,继续耐下心来积蓄力量。

    幸好,一个半月前,朝鲜的友人给予了大力支援。三千枝轻火枪的运到,使得金州的左右两协的轻火枪装备数量都达到了四千枝。

    现在,三千枝火枪的改造才刚刚完成,交付军队。而离开部队三个多月后,郭大靖也终于返回了南关防线。

    诸事都还顺遂,套在东江镇头上的绞索虽然在收紧,但郭大靖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断粮断饷也不能动摇东江镇的实力。

    林家牵头相助,五万石南方的夏粮已经运到大连,加上秋天丰收已成定局,东江镇已经能够自力更生。

    在郭大靖看来,这绝对能够算得上是里程碑似的大事件。摆脱朝廷的控制打压,才是东江镇能够发展壮大的最基本的条件。

    而他急于返回前线,是因为得到情报,皇太极征伐察哈尔部获胜,正在返回沈阳的途中,代善等后金高层已赶至沈阳准备迎接。

    不管皇太极是否会很快发动对金州的进攻,金州驻军都进入到了准战备状态。再有一个月就是金秋十月,无论怎样,都要做好保卫秋收的万全准备。

    在南关防线与李维鸾会面后,两人商议一番,便分头巡视防线,检察部队的备战情况,以及粮弹物资的储备。

    炮台上红夷大炮在棚下斜指北方,居高临下用望远镜瞭望,防御工事的前后都清楚在目。

    “至少还应该有一个多月的准备时间。”郭大靖放下望远镜,对着张攀等将领说道:“建虏最好是在冬季发动,那时候准备得要更加充分。”

    别人只知道部队的火力装备率在提高,名为迫击炮的武器也在防线后布置,却不知道郭大还在等着从澳门运来的大批重火枪。

    至少两千枝重火枪,将使守军的战力再次大幅提升。如果能再有两三个月准备,迫击炮的数量更将达到四五百门。

    张攀笑了笑,说道:“就依现在的火力,建虏若来,也定然是死伤惨重,铩羽而归。”

    这话说得没错,如果没有守住南关防线的实力,也不会倾尽全力来收复金州。

    但火力得到成倍的加强,一次就把建虏打得胆寒,令建虏对于攻坚产生恐惧心理,明年便能够比较放心地向外扩张。

    所以,同样是防守成功,同样是击退敌人,效果却相差很大。

    “张将军所言极是,这防御早就是坚不可摧的。”郭大靖笑着颌首,并没有详细解释,将士们看起来信心都充足,这样就挺好。

    目光继续瞭望扫视,郭大靖在高大的抛石机上稍微驻留,但也只是微微一笑,便又看向他处。样样稀松的逆天换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