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屋 - 科幻小说 - 历史遗忘的角落在线阅读 - 第一章 南北之战

第一章 南北之战

    第六部仁者有敌

    第一章南北之战

    大秦天王苻坚,先后攻灭掉前燕、代、前凉等北方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疆域东起今朝鲜半岛东海岸,西至今帕米尔高原,北达今贝加尔湖北畔,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北方,达到了强盛的顶峰。

    然而,在苻坚心里,还有一桩心事未了。那就是,处于东南一角的东晋一天不被征服,大秦天王就只是北方的天王,不是全国至尊。人生得意须尽显,实力不彰显,犹如锦衣夜行。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就连“静”字里面,也藏着一个“争”字,人生在世,不过名利二字,强如苻坚也不能免俗。

    373年,前秦军攻占了东晋的梁、益二州,即今天的陕西汉中和四川成都,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

    两年后,苻坚派其子苻丕和前燕投降的慕容垂,率军十余万攻东晋军事重镇襄阳。

    守卫襄阳的东晋守将叫朱序。名字很熟?对,就是前文所叙过的,桓温北伐,在林渚(今河南新郑县东北)一战击败前燕军表现出色的先锋大将。

    襄阳,东晋门户,地势险要,朱序率军死守,甚至多次主动出城作战,屡败前秦军。

    城被围,能坚持一年已是很罕见。一年后,朱序部将开城降秦,朱序被擒。苻坚爱其才,重用之,这也为自己的败亡留下了祸根。

    襄阳城破,苻坚雄心勃勃,征服偏安江南的东晋的时机到了。然而,根据波克定理—只有在争辩中才能诞生最好的主意和决定,还是征求一下群臣的意见吧。以下是大秦南征讨论会会议记录:

    时间:382年

    地点:长安,太极殿

    主持人:大秦天王苻坚,44岁

    苻坚:现在出兵东晋统一南北的条件已成熟,根据有二,一是北方已定;二是兵精粮多。粗略估计了一下,受我们调遣的军队共有约97万。

    太子左卫偕大臣石越:不可,一是依星象之见,今年不宜南下。二是晋有长江天险,汉人们又视司马氏为正统,民心所向,故不可轻举妄动,不如先固守国力,静待其变。

    苻坚: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废话。星象之事你也这么信?至于长江天险嘛,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三国时的吴王孙皓,哪个不是拥有长江天险,最后还不是被攻灭?咱们这97万大军,每人把马鞭投到长江,都能使其断流。

    秘书监朱彤:我同意皇帝的意见(紧跟领导,最领会领导意图的永远是领导的秘书)。

    苻融(苻坚弟弟):石越说得对,一是从星象看,南征不符合天意不顺;二是晋虽偏南东南,但上下安和没有内乱,也没向我们挑衅的行为,无机可乘也师出无名;三,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多年征战,刚完成北方的统一,士卒疲惫,人民厌战。再说,我们完成的统一仅是形式上的统一,被征服的鲜卑、羌、羯等贵族也未必就诚心臣服咱,南征应缓图。

    苻坚:你说得跟石越差不多。

    苻融:我们的意见皇上可以不听,难道连丞相王猛临终不可图晋的遗言也忘了吗?应提防投降的鲜卑、氐族等贵族,而对东晋不可轻易动武。

    苻坚一愣,王猛的临终遗言立即回响于脑海:“善作者未必善成,善始者未必善终。所以,古来明君圣王深知创业守成之不易,无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晋朝虽然僻处江南,但为华夏正统,而且上下安和。臣死之后,陛下千万不可图灭晋朝。鲜卑、西羌降伏贵族贼心不死,是我国的仇敌,迟早要成为祸害,应逐渐铲除他们,以利于国家。”

    苻坚若有所思片刻,撇了撇嘴:算了,讨论会结束,我自有决断。

    会后,苻坚又征询爱妾张夫人、太子苻宏的意见,二人皆不同意伐晋。

    苻坚对群臣非常失望,自己三十年来精勤治国,已拥兵近百万,而东南还存在着一个所谓华夏正统的东晋政权,为什么不能乘统一北方的胜势而一举荡平南方呢?

    微斯人,吾谁与归!

    苻坚正感叹知音难寻时,“知音”自找上门了,而且,一来就来了两个。是谁?两个投降者。

    一个是慕容鲜卑的慕容垂。前文已叙过,慕容垂当世豪杰,要不是被前燕贵族妒忌排挤,他也不会轻易投降。第二个人是姚苌,羌帅。

    羌,是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游牧民族的泛称。中国发现的甲骨文中,唯一一个关于氏族称号的文字,即“羌”,是中国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

    《说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姜、羌二字本一字之分化,甲骨文中也经常互用,姜、羌均像头戴羊角头饰之人,代表以羊为图腾的我国西北的原始游牧部落。

    姚苌,羌族首领姚弋仲的第二十四子,姚襄之弟。姚苌跟随姚襄四处出兵,在军旅生涯中锻炼出一定的实战能力。时前秦强大,称霸关中,357年,姚襄谋取关中失败,被前秦所杀,姚苌只好率姚襄余众投降前秦。苻坚夺权自任大秦天王后,任命姚苌为扬武将军。

    慕容垂、姚苌投降前秦的方式虽然不同,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是非自愿投降。二人都希望苻坚伐晋,动机非常好分析:如果伐晋成功,实施仁政的苻坚肯定不会亏待他们。如果伐晋失败,更是二人所期望,那样二人可以趁机复国。

    当一个男人决定干一件大事,家人、亲人全反对而仅有酒肉朋友支持时,就要慎重了,特别是中年男人,一旦迈出错误的一步,留给自己纠错的时间都所剩无几。而此时的苻坚,被雄心冲昏了头脑,见鲜卑、羌二族贵族支持自己,下定了南征的决心。

    其实,老王认为,无论慕容垂和姚苌是否支持,44岁的苻坚仍会坚持圆一下登上整个华夏至尊宝座之梦的,在人均寿命仅40岁左右的魏晋南北朝,他等不起。二人的支持,仅是苻坚自我构架的内在心理支撑和外在借口而已。

    383年5月,大秦天王苻坚颁布动员令:一是悉征国内公私马匹;二是平民10个男丁中抽1人参军入伍;三是门第较高的良家子弟,年20岁以下有材勇者,直接招入御林军封为军官(皆拜羽林郎)。为国出征参军还得看门第,可见古代的平民子弟想出头有多难。

    兵虽多,但比起统一北方时将帅班子的豪华阵容,这次的指挥系统却逊色很多。

    丞相王猛(诸葛亮)已经去世。车骑大将军邓羌(关羽)也于4年前即379年去世。右大将军杨安(马超),也早已去世。骁骑将军吕光(赵子龙)?4个月前被苻坚派去西征西域去了。这一去就没回来,肥水之战后他顺势在西域创建了一个新的帝国-后凉。本次出征的名将,只剩暮年的张蚝(张飞),和卫军将军、荆州刺史梁成(冯习或张南)。

    一样的丞相(诸葛亮/王猛)不同意攻打定都南京的政权(东吴/东晋),一样的将星陨落或外派(关羽、马超、赵云/邓羌、杨安、吕光),刘备在与东吴夷陵之战中败死的教训……但凡苻坚研究点历史比较学的话,还会不会发动这场不详的战争?

    历史比较学?那个学术大咖著作中的名词?没有,老王自己创的。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杨骏/曹爽、司马玮/韦昌辉、檀道济/岳飞、尔朱荣/朱温、高欢/曹操;二世而亡的王朝 超强帝国/秦 汉/隋 唐/;三国分晋(韩赵魏)/三国归晋(魏蜀吴)……

    不管怎么说,前秦一支庞大的南征部队迅速组建起来。这支部队共有90余万人,组成成分十分复杂。有苻坚的氐族人,也有汉、鲜卑、羯、羌等北方各民族的青壮年,可谓一支多民族联军。

    南征队组建完毕后,苻坚下达了全面进攻东晋的命令。

    383年8月,苻坚亲率90万多族联军从长安出发南下,其中步兵60万、骑兵27万、皇宫禁军(羽林郎)3万。同时,苻坚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军7万,从巴蜀长江顺流东下,欲效仿西晋灭东吴之战,造成水陆并进之势,会攻东晋首都建康。

    人一上万,无边无沿。这支90余万人的远征军可谓气势磅礴,从长安向南的大路上,步兵、骑兵、车辆、马匹、辎重,烟尘滚滚,旗鼓相望,队伍浩浩荡荡,绵延千里长。苻坚豪气顿生: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383年9月,远征军主力到达河南项城,也就是后世袁世凯的老家;巴蜀的水军也正沿江顺流东下,一部分部队从黄河北到达彭城,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徐州市,兵锋直指江南。

    消息传到东晋首都建康,整个朝野上下被恐慌气氛所笼罩,晋孝武帝司马曜和众大臣更是惊慌失措,毕竟,不用说是近百万大军,就是百万只蝗虫飞过来,也够南方受的。

    谁也不想江南陷落于异族之手,如何对抗苻坚的这97万大军?谁来领导抵抗?家贫思贤妻,国难思良将。大敌当前,东晋君臣不约而同的想到了一个人。

    谢安。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时任东晋尚书仆射兼中书令,算是当朝宰辅。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二门第,在东晋堪称top2,加上庾、桓两家,并称东晋四大门阀。

    史籍中通常描述,谢安年轻时,与大书法家、琅玡王氏的王羲之是好朋友,二人经常纵情于会稽东山,吟诗作对,不指点江山,只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众人皆以其为大才。

    与晋很多知识分子一样,谢安颇具“魏晋风度”,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投身官场。有人举荐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炒了官府的鱿鱼。当时在东晋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

    直到四十多岁时,谢安才重新出山涉足官场。因其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世人把他重新出来做官称为“东山再起”,其寓意一直流传到现在。

    其实,谢安之所以能玩潇洒、玩深沉,是因为其本身就是大地主,不愁吃、不愁穿,根本不用靠当公务员的工资生活。

    都说谢安隐居东山,其实,跟现在终南山那帮灰头土脸、面黄肌瘦的现代隐士不同,他是住在会稽郡山阴县东山的谢氏别墅里。谢灵运的《山居赋》就描述了谢氏庄园的豪华,文学青年们可以仔细研读品味一下。放到现在,就是在旅游开发区内建的豪华违章建筑,在拆违的大形势下,城管铁定是要去拆除的。

    谢安之所以四十多岁才出来做官,是因为谢家当时有失势的迹象,需要他出来重振家门。

    而因为其本家就是士族高门,故谢安什么时候出来都有官做。搁到现在,公务员考试年龄截止到35周岁,谢安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就是因博士学历年龄放宽,报考的也是主任科员以下的职位。按任职满三年才能一升的规定,退休前弄个正处级就算祖坟冒青烟了。而谢安一出来,就是妥妥的副国级。

    史籍中一直描述谢安面对前秦大军如何如何淡定,其实,谁面对这么一支巨无霸的远征军,都只能蛋疼。好在谢安毕竟是士族中的精英,手里也有自己的王牌。

    北府兵。

    东晋当时所辖领土,按职能划分,可分为军事重镇和生产基地两部分。

    军事重镇主要是荆州和扬州。荆州位居长江上游,地广兵强,是东晋北方的门户所在,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荆州设有都督府,物产、兵力占国内占东晋的一半(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

    而扬州,辖首都建康,是京畿之所在,乃东晋立国之根本。

    东晋的生产基地,主要是三吴及浙东地区,是东晋的粮棉基地。

    在乱世,荆、扬二州的长官地位远高于其他疆臣。但,荆、扬二州的长官要论短长的话,则是各有千秋。

    扬州,因是京畿所在,其地方长官可称疆臣之首,政治地位要略高于荆州刺史。

    荆州,占有全国一半以上的物资和兵力,荆州刺史是东晋最大的军阀、第一实力派。看看前荆州刺史王敦,皇帝一做令自己不顺心的事,直接率兵杀进京师教训一下皇帝。另一任荆州刺史桓温,则差点自己做了皇帝。

    谢安虽然贵为宰相,却一直为来自两方面的威胁所心焦。一方面,自然是来自北方的前秦;另一方面,就是来自内部的荆州。

    前文已有所述,荆州刺史兼扬州刺史(这个最狠)桓温意图以功高篡位未成,但他的继任者一点也不令谢安省心。

    因为,接任这个位置人的也姓桓,叫桓冲,桓温的弟弟。

    王、庾、桓、谢,东晋四大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桓氏掌握军权,连皇帝都要忌惮三分,谢安虽是宰相,也投鼠忌器,不能轻易对桓氏开刀。

    怎样才既能抵御前秦的南侵,又减缓地方军阀对东晋中央朝廷的压力?谢安给出了答案。

    编练新军。

    东晋当时实行世兵制,部队特别是中央军缺乏训练,实战机会又少,战斗力非常之弱。为充实长江下游的军事力量,拱卫首都建康,制约长江上游荆州桓氏势力,在谢安的规划下,377年10月,东晋任命谢安侄子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着手编练新军。

    谢玄上任后,把军事办公地点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市)移到了广陵(今江苏扬州市),发出募兵告示,兵员主要从南徐州(机关所在地京口)、南兖州(机关所在地广陵)二地招募。

    谢玄从此二地招募士兵,并非随意决定,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徐、兖二州,是北方逃往到南方的流民的集中地。前文提到过,由北方流民组成的“乞活军”,是五胡十六国时期一支战斗力强悍的特种部队,北方流民民风之彪悍世所罕见。

    荆州刺史桓温曾明确指出:“京口酒可饮,箕可用,兵可使。”东晋老百姓称京口为“北府”,故这支新军被称为北府军。

    北府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乞活军”的官方版。

    后世袁世凯的北洋新军,能募到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曹锟、张勋,前世谢玄的北府军也募到了彭城刘牢之、东海何谦、琅琊诸葛侃、乐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晋陵孙无终等猛将。

    北洋新军有北洋三杰,北洋之龙王士珍、北洋之虎段祺瑞、北洋之犬冯国璋。而北府军,也有自己的“北府之龙”。

    刘牢之。

    刘牢之,字道坚,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出身东晋将门,父辈皆是晋朝军官,可谓一门列戟(世代以壮勇称)。

    《晋书.刘牢之列传》载:牢之面呈紫赤色,须目惊人,而沈毅多计划。从面相上看,从事体力锻炼多,且雄性激素分泌旺盛。

    参加北府军后,刘牢之被谢玄任命为参军,极为倚重。而北府兵经过严格训练,渐成强悍之师,成为东晋朝廷极为倚重的一支部队。

    北府兵第一次露脸,是在379年。379年5月,前秦大将句难、彭超部进攻淮南,并包围三阿。北府兵援救三阿,一战告捷,迫使前秦兵向北退逃。

    383年,前秦王苻坚大规模发动南征东晋的战争时,北府军已成立7年,抵抗前秦远征大军、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将会落在这支强悍的部队肩上。

    面对前秦这次超大规模而且是水陆并进的南侵,谢安作为总指挥,战略防御是这样部署的:

    陆路:由弟弟谢石、侄子谢玄指挥8万北府兵抵抗。

    水路:对前秦从巴蜀出发,沿水路南下的水军,抵抗的任务自然是由坐镇东晋门户荆州的桓冲承担。

    中国人,和平时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战乱时却往往能团结一心、共赴国难,这是一种独特的东方式的贵族精神。

    如后世淞沪会战中,除蒋某人的嫡系中央军全力血拼外,桂系最精锐的六个师几乎全部阵亡,东北军67军从军长到士兵共两万余人以身殉国,川军20军打的剩下不到一个师,湘军损失殆尽,番号被撤,自清以来声明显赫的湘军名号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再看看长城抗战中的西北军,“一二八事变”中的粤军十九路军,黄广战役中打垮日军精锐第6师团的桂军,百灵庙大战中的晋绥军,更不用说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中的八路军,真正做到了兄弟同心,一寸山河一寸血。

    本次面对北方异族的大军压境,幸运的是,东晋桓、谢两大士族高门在国难当头时抛开一切利益纠葛,共御外侮,出现了“君臣和睦,上下同心”的局面。

    桓冲被任命为江州刺史,率10万晋军控制长江中游,阻止前秦从巴蜀出发顺江东下的水军。同时,派大将胡彬率领水军5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

    一场决定中国南北历史的大战序幕徐徐拉开。

    383年10月18日,苻坚之弟苻融率前锋部队攻占了寿阳(今寿县),俘虏晋守将徐元喜。与此同时,秦胁军、原前燕的慕容垂率部攻占了郧城(今湖北安陆)。

    奉命率水军驰援寿阳的晋将胡彬,在半路上得知寿阳已被前秦攻破,便率军退守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等待与谢石、谢玄的大部队会合。

    得知胡彬部退守硖石后,苻融率军来攻,同时派部将梁成率兵5万进攻洛涧(在今安徽淮南东),截断淮河交通,阻断了胡彬的退路。

    胡彬被前秦军困在硖石,粮草告罄,难以支撑,遂派人向谢石送信告急。然而,这个通信员被秦兵捉住,告急信也落在了苻融手里。

    苻融从胡彬的告急信中得知,硖石晋军兵少粮少,立刻向驻扎项城的苻坚报告,并建议迅速起兵,以防晋军逃遁。

    得报后,苻坚犯了一个令其悔恨终生的错误。

    前秦军对东晋的最大的优势就是兵力,兵力对比达到了97:8。而前秦的劣势是军队构成成分复杂,组织不够严密,如能集中起来群殴,靠人多会横扫千军,倘若稍有挫折,容易作鸟兽散,一溃千里。

    东晋为求得偏安一隅,面对入侵会爆发出惊人的反抗力。苻坚则被自己貌似强大的军势冲昏了头脑,得到苻融的报告后,恨不能一口吃掉晋军。他嫌大部队行动过慢,把大部队留在项城,自己亲率8千轻骑兵疾赴寿阳。

    苻坚到达寿阳,想不战而屈人之兵,准备派人去晋军大营劝降。派谁去呢?苻坚想到了一个人。

    朱序,就是7年前俘获的原东晋襄阳守将。

    前秦进攻襄阳时,朱序是率军拼死抵抗的,只不过由于部将投降而被俘,受苻坚所用。但其本人有很强的民族情节,身在秦营心在晋,堪称东晋在前秦的胡底、钱壮飞。

    朱卧底到晋营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提供了前秦军的兵力部署、思想动态等情况。

    7年的卧底生涯,使朱序深刻的看清了两军的形势,他说:秦军虽有90多万人,但大部队还在进军中,如果让他们把兵力集中起来,那军力是很恐怖的。我们现在应该趁秦军没能全部抵达集中时,迅速主动地发起进攻,只要能击败秦前锋部队,挫其锐气,就能击破这群乌合之众。

    庞大,并不必然代表强大,真正的强大,是团结。谢石、谢玄分析了朱序的建议,深以为然,决定改变作战方针,转守为攻。

    383年11月,谢玄命令“北府之龙”刘牢之率5千北府兵,奔袭洛涧秦军梁成部。梁成率部5万在洛涧边上列阵迎击。

    双方军力10:1,但刘牢之大胆认定秦军军心不齐,在兵力处于绝对劣势得情况下,分兵一部迂回到秦军阵后,做出断其归路的样子,然后自己率兵强渡洛水,正面强攻秦军。

    北府兵养精蓄锐多时,装备精良、斗志高昂、民族情绪高涨。秦军军心不稳,惊慌失措,抵挡一阵就土崩瓦解,主将梁成与其弟梁云战死。溃兵争先恐后渡过淮河逃命,1万5千余人丧生。

    大部分是淹死的。

    军队的士气,是一一场场的胜仗积累起来的,特别是首战,非常重要。首次进攻战,就取得了洛涧大捷,区区5千北府兵,赶的5万秦军到处逃命,极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

    而5万秦军洛涧败于5千晋军,对雄心勃勃的苻坚,着实是当头一棒。苻坚心存疑惑,与弟弟苻融夜间登山窥探晋营。

    对面八公山,晋军大营营帐栉次鳞比、排列有序,一直蔓延到山顶;灯火通明、岗哨肃立、盔甲鲜明、兵杖齐整。苻坚隐隐有些心慌,八公山上的草木,影影绰绰,也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

    这,就是“草木皆兵”的由来。多疑与不自信是一对孪生姐妹。苻坚信心受挫,但毕竟大军陆续赶到寿阳,心里逐渐又有了底气,下一步,就是寻找晋军主力,进行决战。

    苻坚将大军于淝水西岸布阵,与晋军隔河对峙。两军主帅也开始了斗法。

    谢石、谢玄从朱卧底处得知了秦军的虚实,知道秦军虽众,但杂牌部队军心不齐,一旦混乱,难以指挥。要想击败这支庞大的杂牌部队,诀窍就是,搞乱他们的阵脚。

    谢石、谢玄派使者去告诉苻融:你们远道而来兵力占优,却紧逼淝水布阵,这是想打持久战怎么的?咱们应该一战决胜负。不如你们将兵阵稍微向后撤撤,腾出地儿来,我军渡过河,两军再决一雌雄,怎么样?(若移阵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

    苻融将晋使者的来意报告给苻坚,苻坚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对策。

    秦军将领们大部分都认为,秦军兵力占优,可以我为主,晋军只要敢下河,就让他们上不了河。

    苻坚认为,不如将计就计,让军队稍微后退,诱使晋军渡河时,再以骑兵冲杀,半渡而击,这样就可以一战定乾坤。

    晋方、秦诸将、苻坚,谁的对策得当?

    客观的说,应该都不错。后世的大聪明史学家们,都将苻坚的这个决定批判为草包决定,其实有些过了。

    首先,苻坚没犯当年宋襄公的错误。当年宋军与楚军隔江对峙,楚军渡河时,部将劝宋襄公半渡而击,但宋襄公以仁义为由放弃进攻,等楚军上了岸,揍的宋军抱头鼠窜,宋军也被毛爷爷追封了个光荣的称号—蠢猪式的仁义之师。而苻坚的对策,是准备半渡而击晋军的。

    其次,苻坚与诸将的分歧是在于大军退不退,腾不腾地的问题。诸将认为不退,直接半渡而击,而苻坚是先退,再半渡而击。谁对?苻坚对。

    道理很简单:你不退,人家晋军能渡河吗?

    苻融表示赞同哥哥苻坚的计划,答应了晋方的要求。

    翌日,双方按约定布阵与淝水两岸。秦军后撤,晋军渡河。

    然而,一代枭雄苻坚,实在是高估了自己手下这帮杂牌军的士气和向心力。几十万大军一撤,阵势顿时混乱,一个个叫嚣呼东西,挥突呼南北。

    谢玄趁势率8千轻骑兵迅速抢渡淝水,向秦军猛攻。

    此时,秦军阵中又响起来朱卧底的声音: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弟兄们撒丫子快撤。

    顿时,几十万秦军挤做一团,士兵们开始转身溃逃。苻融急忙催马上前去阻止,想稳住阵脚。然而,他实在是低估了这帮乌合之众溃逃的冲击力了。

    混乱中,苻融的战马被乱兵冲倒,本人也被冲过来的谢玄的轻骑兵一刀斩为两断。失去主将的秦兵先锋部队越发混乱,加上北府兵不断上岸增援,秦军先锋迅速崩溃。

    前锋的溃败,引起秦军后续部队的惊恐,迅速行成多米诺骨牌连锁反应,最终,全军崩溃,向北散逃。溃兵们沿途不敢停留,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兵。晋军乘胜掩杀追击,一直追杀到寿阳附近的青冈。

    此战,秦军人马死伤无数,大部分是相踏而死。尸首满山遍野,充塞大河。混乱之中,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逃回洛阳时,秦军仅剩10余万人,损失八九成。

    原东晋降将朱序、徐元喜火线反正,都来投奔东晋。俩人觉得投降后再反正,有点不大好意思,给谢玄送了一辆车作为见面礼。

    这辆车,可不是普通车,而是苻坚所乘坐的专车,装饰异常豪华,关键是象征意义强。

    晋军乘胜又攻取了寿阳,抓获了前秦的淮南太守郭褒。

    此战发生在现在的安徽省寿县,寿县古称寿州,寿阳。淝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分两大支流。一支向西北流,经200里,出寿县而入淮河。另一只向东南流,注入巢湖。

    淝水是有名的古战场,三国时,曹魏大将,威震逍遥津的张辽,曾在此大败东吴孙权。

    淝水之战,历史上总说是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其实,更贴切的说法应该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秦晋两军虽然在士兵数量上差距悬殊,但秦军更多地是强征各族的杂牌部队,军心不稳、民疲兵倦且凝聚力极差;而东晋军骨干力量则是强悍的北府兵,民族成分单一,面对外侵士气高涨、凝聚力强。

    淝水之战的捷报传来,东晋参谋总长谢安正在下棋,得知战报居然能面无表情,直到一盘棋下完。从是否能沉得住气,就能看出一个人身体好不好。沉得住气的人肾精足,就是精能拽得住他那口气。而喜怒形于色的人,一般都是肾精不足的表现。所以,能控制住自己情绪的人,往往更能成就大事业。

    淝水之战前秦溃败,然而,南北战争没有就此结束。东晋趁淝水之捷北伐,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战果:

    1、384年正月,刘牢之攻克谯城(今河南夏邑县北)。刘因功被封为龙骧将军、彭城内史、武冈县男(爵位),食邑五百户。

    2、384年8月,谢安以谢玄为前锋都督,率豫州刺史、冠军将军桓石虔等进攻前秦,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彭城(今江苏徐州)。

    3、384年9月,刘牢之攻前秦兖州刺史张崇于鄄城(今属山东),张崇弃鄄城逃跑。刘牢之遂据鄄城,后平定了兖州。

    4、384年10月,谢玄派军进攻青州(山东)、冀州(河北),连克之,至此,兖、青、司豫等州为晋军所据,东晋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

    此后数十年间,南方汉人政权东晋再未遭受外族入侵,可谓一战打出了40余年的和平,为江南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淝水之战的惨败,使苻坚悔恨不已,他想起了丞相王猛临终前的告诫:晋朝为正朔,且内部团结,有天下百姓拥护,没有可取胜的机会。而前秦国内则矛盾重重,尤其是慕容鲜卑、羌等分裂势力虎视眈眈,图谋再起。

    攘外,必先安内。轻易外征而不克,内乱必起。王猛的预言,前半部分已在淝水之战中得到了印证,很快,其预言的后半部分,也变成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