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屋 - 历史小说 - 1627崛起南海在线阅读 - 第1591章 文教产业

第1591章 文教产业

    儋州在大明统治时期就是本地的文化名城,有数间在大明南方都算是小有名气的书院,过去也出了不少知名文人。而海汉在接管了这一地区的统治权之后,也延续了之前的传统,继续保留这里传承了数百年的文教产业。但海汉的做法比大明要更为激进一些,并不是放任这些书院自身自灭,而是由宁崎主管的文教部门对书院的授课内容和经营模式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变。

    原本以四书五经,经史子集为主要教材,以科举金榜题名为教学目的的传统书院,开始逐步引入了由海汉官方编辑撰写的新式教材,而以就业为目标的新学科也出现在了这些书院中。当然了,在此过程中也不是没有遇到抵触和反弹,但在1631年儋州刺杀案中,儋州忠明书院负责人黄子星因为勾结锦衣卫制造叛乱而被判了死刑,海汉官方因此找到借口,对儋州当地依然坚持传统教学内容的书院进行了一番清理,之后便再无人敢与官方对着干了。

    而在此期间,一批得到海汉官方扶持的新式书院开始在儋州文化界崛起,如荀鹏程听过名号的白鹿书院、琼西书院,都是这类跟上了官方步伐的先行者。这些书院早早便开设了各种职业培训课程,用短期密集的培训方式来为海汉发展中所急需的技术性岗位提供人才。这些学科几乎都是对口就业,入学的时候就已经基本确定了就业去向,所以颇受那些急于要改变命运,获得更好生计的穷人子弟的青睐。

    对于普通人来说,送孩子去读传统的书院,在接受数年教育之后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再不断地参加科举应试,或许能有机会考取到功名,得到进入官场的机会。但最终能够实现这一结果的人基本是千里挑一,绝大多数读书人终其一生也只是一个普通儒生而已。这种模式的投资时间长,收效慢,而且存在着极大的风险,能收回成本的机会微乎其微。

    而海汉所推行的职业教育模式对个人前景的把控更为明确,学员从入学之初就基本知道自己的就业前景和职业发展方向,也明白自己在这里所学到的技能可以帮助自己获得一份生计。至于今后能不能凭着在书院学到的技能进入到更高的领域,比如说官场,那就是各凭本事了。但只要能按部就班地参与到学习中,在书院所花费的时间和学费都必定能在日后收到回报,这可不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所能相比的。

    荀鹏程一边走一边听老高介绍这些书院的情况,心中也是感慨万千。他虽然在来儋州之前便知道这边已经将文教做成了一项产业,但亲眼见识到这些经营规模庞大的书院,他所受到的冲击仍然非常大。在此之前他实在无法想像怎么通过经营这种产业来获利,但在逐步了解了这个产业的现状之后,他也不得不佩服这些经营者的头脑。

    每个书院基本都会有自己特有的优势学科,以此来保持竞争力。比如白鹿书院的文秘专业,专门为海汉各种事业机构培训书吏文员,也是目前毕业学员入仕比例最高的专业之一。很多在大明考科举无望的儒生,都会选择转投这个专业,只要申请到海汉籍贯,然后经过百日培训,合格之后便会被推荐到海汉的各种官方机构中就业。虽然这个专业的学费并不便宜,但胜在师资力量强,学员就业率高,颇受家境宽裕的民众青睐。

    而后起之秀的琼西书院则更侧重于实务,其开办的造船、冶炼、医护等专业都已经在业内颇有名气,每年可以向各个专业机构提供上千名合格的毕业生。琼西书院开设的专业都是以技能学习为主,足以保证学员在毕业后能够凭借这一技之长找到生计,非常适合那些家境贫寒,只想尽快学一门实用技术养家的人。

    接受这种职业培训的学员也并不全是在这里学完就算了事,一部分表现优异者会被推荐去三亚的高级教育机构进修,从而成为拥有更专精职业技能的高级人才。不过近两年儋州的书院已经开始发力,打造属于自身的优势教育项目,争取要让一些专业的高级培训阶段也落户到儋州。而儋州地方上对于这种动向也非常支持,现任儋州市市长张新就明确提出了要把文教产业做大做强的口号,鼓励书院经营者们开办新专业,以高薪从三亚和其他地方挖人提升本地的师资力量。

    以荀鹏程的眼光来看,这位市长的口号应该不只是喊喊而已,儋州的文教产业除了自身所能创造的价值之外,对上下游产业的影响也会非常巨大。经济效益可能是比不了种植园这类实体产业,但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就远非种植园可比了。比如儋州受教育人口的比例,在海汉国恐怕已经算是最高的了,即便是汇集了全国精英的国都三亚,民众的文化水平也未必比得了这里。

    荀鹏程在报社工作期间,曾经了解到一个非常有趣的数据,也可以看做是儋州文教事业发达的具体表现之一。根据海汉官方的统计,报纸这种媒体在海汉国内订阅量最高的地方并非三亚,而是儋州。就连荀鹏程曾经供职的《三亚快报》,在儋州也有一处发行点。

    除了三亚出版发行的几家大报之外,儋州本地还有数家各有特色的地方报纸,而且订阅量并不小,至少收入能够维持其长期运营。不过荀鹏程只闻其名,还没见过实物,这次到了儋州之后,他倒是想好好观摩一下同行的作品,看一看这边的报纸到底是有什么样的特色。

    荀鹏程在书院城附近便下车开始步行,于是到儋州城最后这几里路便是一路慢慢走过去了。儋州城下沿着城墙根全是各种食肆摊位,好不热闹。老高介绍说自三年前开始,这边就已经撤了城防,平日民众进出城都无需查验,城墙上的各种防御工事也撤了个一干二净,连城防炮都没剩一门。

    荀鹏程奇道:“那万一要是有敌人来袭,不设防的儋州城岂不是正中敌人下怀?”

    老高笑道:“那也得看敌人能从哪里杀出来啊!儋州湾里就驻扎着海军的舰队,每年的海军军演都在儋州海域进行,这周围的国家都要派将军过来观摩,谁能在见过我海汉海军舰队之后还有胆子敢造次?这儋州附近方圆百里也被反复清剿过多次,连土匪山贼都没了,又哪会有什么危险。即便有人想试试造反作乱,这儋州城内外还驻扎着一个陆军营呢!想打儋州,不来个几千人想讨得了好?”

    荀鹏程一想也是这个道理,周边地区连对手和不安定因素都没了,那还需得着日防夜防地担心开战吗?儋州只要维持好市面上的治安就足够了,至于战争,那应该不是儋州地方官府目前需要担心的问题了。

    荀鹏程从儋州南门入城,果然没有关卡查验进出城的民众,只是在城门外有几名黑衣警察执勤,老高说是专门负责疏导城门交通,以免人流车流混杂之下,在城门处卡住造成堵塞。不过据说高官们已经在讨论,是不是应该逐步将旧式的城门拆掉,以便能拓宽进出城的道路,方便民众的出行需求。

    儋州城内倒是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布局,官署集中在城北,商铺则多在靠近官道的城南。荀鹏程注意到这里的商铺售卖文化用品的比例相当高,一条街上十间铺子里约莫有六七间都是卖笔墨纸砚和其他文化用品的。

    当然了,这里所售卖的笔墨纸砚也并非传统的式样,大部分都是具有海汉特色的商品,类似配备了精钢笔尖的蘸水笔,以及蘸水笔专用的高级纸张等等。这些文具虽然在三亚的店铺里也有出售,甚至有价格极为高昂的典藏版和礼品装,但样式却没有儋州这边多。荀鹏程作为一个文人,自然对这些商品有着特别的情愫,当下便让老高将他的行李先送去客栈,自己则是开始沿着街道一家一家地慢慢逛起来。

    荀鹏程逛了几家店,买了自己在当记者的时候就已经看好,却一直舍不得买下来的一支七彩玻璃笔杆蘸水笔。这笔在三亚要卖到三十多元钱,不过儋州这边倒是要稍稍便宜一点,店家还很大方地送了一瓶半两装的墨水。在另一家店里,荀鹏程看到一对石狮子造型的小巧玻璃镇纸,拿起来就舍不得放下了,于是又掏了钱买下来。

    等他一路走到老高推荐并替他定下的客栈,已经买了四五样文具,还有好几本本地印刷的书籍。另外他倒也没忘了在路过一个报摊的时候,将那摊子上的每一种报纸都一样来了一份,打算住下来之后抽时间好好研究研究。反正现在也不打算要急于投资种植园了,荀鹏程决定先在儋州住下来,再慢慢打算后面的事情。他如今手头上的资金如果只是用来维持生活,那过上十年八年的闲散日子也是轻轻松松,倒也不用急于寻找生计了。

    荀鹏程与老高交接完之后,又特地打赏了老高二十元钱作为他一路充当导游的答谢。虽然雇车的费用在出发之前就已经付过了,但荀鹏程自知老高在途中给自己提供的这些信息远远不止这点小费的价值,因此给出这笔钱的时候也毫不吝啬。

    老高也不推辞,收了钱之后还问荀鹏程要不要和他一起去见一见他的那个女婿,荀鹏程心里一激灵,连忙摆手谢绝了老高的好意。他可不想刚到儋州,就马不停蹄地又跟老冤家安全部扯上了关系。不过他也答应了老高,如果下次再去到昌化,会设法与他取得联系。像老高这样在地方上有方方面面人脉的人物,荀鹏程还是乐于与其结交一番,说不准什么时候还得再求人家帮忙办事。

    荀鹏程初来乍到,也不想在外人面前露了底,他到儋州之前就对老高提了要求,让老高推荐了一家环境比较好的客栈,然后由老高出面租下了一间上房,直接交了一个月的房钱。客栈老板也很懂事,知道这种出手阔气却行事低调的主顾最好就别多话,只是让荀鹏程有事招呼,又指定了一名机灵的伙计专门负责荀鹏程的日常起居饮食。

    安排好生活之后,荀鹏程便开始静下心来适应本地的环境。其实三亚到儋州的直线距离不过三百多里,气候和人文环境方面都没有明显差异,而且如今都是处于海汉统治之下,又都是汉人聚居区,各种法律法规也都是同样的标准,荀鹏程倒也不会有太强烈的身在异乡的感觉。唯一觉得有些不便的就是目前还得暂时住在客栈,始终没有自己的家住着方便。

    荀鹏程当然也有考虑在儋州买房然后落脚,不过儋州城内条件稍好的民房几乎都是在各级地方官员手中,这些房子出让的可能性极小,而普通的民房,以荀鹏程如今的眼光又看不上。儋州城外倒是有不少新建的居住区,但这些居住区的布局和规划都跟荀鹏程在三亚时住的集体公寓差不多,他也不想再搬回那种环境里去住。

    荀鹏程自己的打算是希望能够申请到一块地,然后自行修建一处院落,哪怕是只有两进或者三进院子,也算是一处像样的宅子了。不过他稍微打听了一下,像他这样的外来户要在本地申请宅基地建房,最快的途径就是投资落户,特别是种植园之类本身就要圈地的项目,自行建房就不在话下了。但荀鹏程目前并不打算继续往种植园这个行业里钻,所以建房的计划也只能暂时搁浅了。而相比于住房,目前倒是有一件让荀鹏程更感兴趣的事情,那就是研究本地出版的几种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