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屋 - 历史小说 - 大明国师在线阅读 - 大明国师 第2节

大明国师 第2节

    朱高煦面露凝重:“姜先生的意思是,永乐帝刚刚登基,就要动手削了诸藩的兵权,是怕有哪个藩王再来一次靖难之役?”

    “不对。”朱高煦微微蹙眉,摇了摇头,“据俺所知,永乐帝刚刚大规模赏赐了幸存的诸藩,这不像是要动手削藩的意思啊。”

    朱高煦对这个问题非常在意,因为根据他的亲信告知,父皇最近正在谋划削藩.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确实有这个风声。

    朱高煦进诏狱,用的是以退为进的法子,他是决不会放弃争夺太子大位的。

    如果能从姜星火这个奇人口中得到更好的削藩法子,压过向来在庙堂方面比自己强的大哥一头,想来父皇一定会高看自己一眼的。

    “既然把永乐帝比作宋太祖,你还不懂吗?”

    姜星火慵懒的声音听起来都快睡着了,可话语内容却是无比地振聋发聩。

    “削藩是必然的,赏赐却是有两个意思的说法。”

    “明面上是永乐帝示好诸藩表达善意,以昭示自己这个四哥,跟朱允炆那种不认亲戚的大侄子不一样,跟诸藩是一家亲的,这个很好理解。”

    “暗里的意思就是表达一个不动刀兵的态度,即便是削藩也肯定是如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那般,多多赏赐田宅金银,保障诸藩和后代的富贵。”

    墙对面的密室内。

    朱棣眉毛微微一挑,有意思,这个名叫姜星火的读书人,竟是如此敏锐、如此犀利地剖析了自己和道衍大师刚刚定下的削藩策略!

    要知道,正是决定完了如何削藩,朱棣心情大好之下,才想起来去诏狱看看跟他怄气的二儿子。

    朱棣确信,如何削藩这件事的【最终决定结果】,在一个时辰前连他自己都不知道!

    朱棣在自己的心中喃喃自语:“朕原本还想等过段时间再公布这件事,没想到竟被一个读书人提前说了出来”

    姜星火的观点虽然并不全中他的心意,但朱棣却从中窥探到了另外一层深刻含义。

    朱棣突然意识到,他和道衍大师商量许久的削藩计划,或许在老谋深算的人物眼里是能猜透的,但这书生这般年轻、未经种种朝堂历练就能看透,倒也称得上是智慧过人。

    “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被他猜透了朕和道衍大师的算计,此人倒是颇为不简单啊。”朱棣眼中的神情,带上了一丝欣赏。

    “陛下,臣可以回避一二吗?”

    听了这句话,旁边听得如坐针毡的纪纲试探性地问道。

    朱棣面上却依旧波澜不惊,他没有同意纪纲的请求,而是沉吟几息后问道:“若照伱所说,是方孝孺一个在乡间任私塾先生的弟子,收了姜星火作学生。而姜星火从小连家乡都没离开过,一年前却突然变卖家中祖产来到南京,每日只在秦淮河上的画船间厮混?”

    “是,陛下。”

    “一个乡间书生竟有这般见识,这见识是从哪来的?有这般见识的人,为何会甘愿在勾栏画船间自暴自弃?为何要故意接近朕的儿子?到底是不是建文逆党的暗中布置?”

    听到皇帝的连声质问,纪纲额角沁出冷汗,颤声说道。

    “臣愚钝,请陛下给臣一点时间来查!臣一定查到水落石出!”

    朱棣盯着纪纲看了半晌,目光越来越锋利,仿佛能够洞穿纪纲的灵魂,良久才缓缓移开视线。

    “朕给你三天时间,查清楚此事。”

    “谢陛下恩典。”

    纪纲躬身领旨,他暗自长长地松了口气,甚至都不敢擦拭额头的汗珠,只能任由汗水滴落在飞鱼服上。

    而墙对面的讲课,依旧在继续。

    “那姜先生觉得,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诸藩手中的护卫兵马,日后便不会再发生一次靖难之役了是吗?”

    朱高煦目光灼灼地盯着在老歪脖子树下躺平的姜星火,认真问道。

    朱高煦对待这个问题,确实很认真,因为他确信父皇朱棣把他耍了,他不一定能当上太子后,就开始不自觉地把带入了藩王视角里。

    指点江山又不是【主动求死】,姜星火一个将死之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大明未来灭亡的诸多原因里,肯定是没有藩王造反这一条的。”

    姜星火翻了个身,伸出右脚搭在左腿上,闭着眼睛,慢悠悠地说道:“可是所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已有之事后必再有,诸藩之中,不愿意被养猪的迟早会有野心,迟早会做乱,这一点不需要怀疑。诸藩军权一旦被收回,就没有人能再成功了,但必然会有人继续尝试。”

    “可现在诸藩就不会有人不服,有人起来反抗吗?”朱高煦急切道。

    “这话可不对。”姜星火笑呵呵地说道:“永乐帝是亲手打江山的英主,将来是要跟唐太宗并在一起的,诸藩怎么会不服?”

    顿了顿,姜星火又继续补充道:“再说了,这个世界有一句话,叫做欲戴其冠,必承其重。其余诸藩,有能如永乐帝一样王上加白的能力吗?”

    “可万一他们执迷不悟呢?”朱高煦皱眉道。

    “永乐帝的政令一旦颁下,不管诸藩如何选择,结果都已注定,执迷不悟在铁骑面前也只是螳臂当车罢了,建文百万大军都没挡住,诸藩的万把人护卫如何挡得住?除非诸藩联合起来,如七王之乱、八王之乱那般才能破罐子破摔,给朝廷造成麻烦。”

    姜星火淡淡地说道:“永乐帝要和平削藩,首先是不想让自己在史书上留下屠戮宗亲的恶名,其次才是顾忌尚未恢复的大明再次遭受战乱。”

    朱高煦捋着大胡子默然无言,半晌方才不甘问道:“如此杯酒释兵权的法子,就没有半点后患吗?”

    听到这个问题,姜星火难得认真,嗯,一半的认真,他摘下了一片叶子。

    反正他不怕死,谈到的只是讲课内容又不是【主动求死】,所以他没什么不敢说的。

    “有后患,而且是对于大明非常致命的两点后患。”

    “这两点后患,会直接让大明国运缩短一截!”

    第3章 朱元璋留下的三条救命线

    隔壁正在偷听两人谈话的朱棣,正用手不自觉地撑着桌子,听到姜星火这句“危言耸听”的话语时,紧紧地蹙起了眉头。

    和平削藩,供养宗室。

    这八个字的削藩策略,是朱棣和道衍翻阅历代史书,经过谨慎论证得出的,绝对可行的法子。

    跟宋太祖一样,朱棣与道衍的想法是,既要自己的名声,又要削藩,还得维持大明的稳定。

    原因很简单,就像是姜星火所说的那样。

    首先,无论扯什么名头,朱棣本质上都是藩王造反篡夺大位,名声已经不太好了,朱棣没有摆烂到底的打算,相反他要的是成为一代英主。

    因此,朱棣不可能容忍自己再背上屠戮宗亲的恶名,如同南北朝时期的那些暴君一样,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其次,在洪武朝的休养生息中刚刚恢复一点元气的北方,已经被残酷的靖难之役彻底打烂了。

    大明开国,徐达大将军北征的时候,山东淮北水草丰美之地,汉人早已被蒙古权贵逐出家园,耕地也改为了马场这只是金元两朝对北方汉人统治的一个缩影。

    从金朝开始,两河、中原、山东的汉人人口基数便开始锐减,到了元朝更是民生凋敝不堪,甚至许多名城大邑被蒙古人拆的城墙都没有。

    而靖难之役的很多攻城战,朱棣也获益于此,大部分在地图上存在的城池,是既没有城也没有池的;当然了,祸兮福所倚,也正是因为除了济南、德州、真定等军事重镇外城池难以据守,靖难双方才进行了堪称惨烈的数次大规模野外重兵集团会战,导致北方人口再次锐减。

    而八大塞王,除了他燕王朱棣和被裹挟的宁王,其他的六大塞王,此时作为防御北元的第一线,手里加起来依旧握着十几万兵力,削藩举措一个不慎,就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总之,北方已经打成了一片白地,朱棣是绝对不允许诸藩因为对他削藩的不满,联合起来再来一次“七国之乱”、“八王之乱”的。

    而只有用供养宗室的法子才能和平削藩,同时以朝廷武力作为威慑,这样才能让诸藩乖乖听话,不敢轻举妄动。

    否则大明,必须得付出血淋漓的代价!

    可是现在看来,姜星火一介书生,居然有点瞧不起朱棣和道衍所作谋划的意思?

    甚至说出了,和平削藩会让大明国运短一截的话!

    这是何等荒唐?

    难不成姜星火还能比他这个亲手打天下的九五之尊,比道衍这个玩弄了数十年阴谋阳谋的权谋大师,还要厉害?

    纪纲自然不知朱棣的内心想法,但见朱棣面色不虞眉头紧蹙,纪纲赶紧跪伏下去,战战兢兢地说道:“陛下,这姜星火乃妖言惑众之辈,他满嘴胡说八道,您别相信他。”

    朱棣却摆手制止了纪纲,抬手走到书桌旁,沉声说道:“听他继续细说,朕倒是想听听,这姜星火凭什么敢说和平削藩,能让大明国运短一截。”

    “如果他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纪纲连忙应道:“微臣明白!”

    老歪脖子树下躺着的姜星火,根本不知道到朱棣已经动了杀心。

    【不主动求死】,还有让人杀的机会?太好了!

    如果他知道的话,那也只会说——“求求你了,快帮忙砍死我吧!”

    姜星火仍然在“躺躺而谈”,指点江山。

    “先讲讲第一点后遗症,你既然曾经在五军都督府任职,那大明的堪舆图你应该看过吧?”

    朱高煦点了点头,虽然他自述的南军将领经历都是伪造的,但大明堪舆图这东西,他可比五军都督那帮酒囊饭袋熟悉多了。

    “那伱有没有发现,大明藩王的封地分布有什么规律?”

    朱高煦沉思片刻,捻了捻须,不确定地答道:“北多南少?”

    “非止如此。”

    姜星火随手在地面的沙土上画了三条线,侧目指道。

    “第一条线,长城防线。你对这些熟,你告诉我,长城防线在太祖高皇帝驾崩的时候,分布了那些藩王,共计多少个?”

    朱高煦仔细端详着沙盘,说道:“姜先生诸藩封地相连,按长城沿线一字排开,从西到东应该是肃王、庆王、晋王、代王、谷王、燕王、宁王、辽王,共八个藩王。”

    “姜先生,俺明白了!”

    朱高煦恍然大悟,看着沙土上的第二条线说道:“第二条线就是黄河防线对不对?”

    见姜星火微微颔首,朱高煦自顾自地说道:“黄河防线,分布了秦王、周王、鲁王、齐王,共四个藩王;长江防线,则是在上游和中游分布着蜀王、湘王、楚王,共三个藩王。”

    “你是带兵上过战场,定是知兵的,那我们今日纸上谈兵一番。”姜星火慢悠悠地假设着,“如果你是北元,大明的都城在南京,你想要重返中原消灭大明,你有什么办法吗?”

    朱高煦捋着大胡子,沉默地思考了起来。

    等他思考到了脑壳都开始疼,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

    ——如果按洪武朝的藩王制度,没有任何办法!

    只能从北到南三道防线硬凿过去,而长城防线、黄河防线、长江防线,都是依山仗水的天险,极为易守难攻。

    而诸藩的兵力,都集结在这些天险的南部。

    “看你这样子应该是想明白了。”姜星火继续说,“太祖高皇帝是他那个时代最顶级的战略家,虽然眼光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性,可子孙能想到的、想不到的问题,他基本都给出了能直接沿用上百年的制度设计。”

    “兵力最雄厚的长城防线抵御北元,长城与黄河中间的两河地区则由朝廷直辖,防范八大塞王;兵力少一半的黄河防线既可以抵御北元,也可以阻挡作乱的藩王,黄河与长江中间的两淮地区则由朝廷直辖;兵力最少的长江中上游防线,则是在可以顺江而下快速勤王的同时,不至于能威胁到都城南京的安全。”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定都南京的大明,即便是面对北方未来新出现的,像是历史上的契丹、女真、蒙古这些战力强悍的游牧民族,靠着长城、黄河、长江三道防线,以及朝廷直辖与藩王封地互相制衡的前后布置,都是能撑到游牧民族自己腐化堕落战力锐减的时候的再不济,如北宋南宋那般先后靠着黄河、长江延续国运也是可以的。”

    “三条防线,就是大明的救命线,而现在早已经被建文削藩彻底破坏,周王、齐王被废,湘王举家自焚,导致了黄河防线不战自溃,长江防线无法支持南京,也正是如此,燕王才会一路南下,没有遇到任何藩王的起兵阻止。”

    “而今上以藩王之身横扫天下,必定忌惮其他藩王,必会行削藩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