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6
出现父子相传的情况,毕竟明面上,他们是不成婚、无后代的。 即便有一些家族——比如意大利的美蒂奇家族——出了好几任教皇,但这几任同家族教皇之间,也不是连任的,中间隔着好些非此家族的教皇。 德高望重的红衣主教们共同选举出教皇的人选,在这样的情况下,明面上看,算是相当的公平公正了。 他又参考了一部分网络里的宗派体系设定,在和亲传弟子、亲传徒孙们商量了一下之后,终于定下了太上道国的皇位传承规矩。 宫观庙宇的传承,有师徒代代传承的,此即子孙庙;也有公共性质的,凡是道士都能来挂单的,这一类被称为“常住”,也叫做“十方常住”、“十方丛林”。 全真道收下的弟子,凡不成真传的,到了年纪就要到外立观,因为各支脉还没有完全“分家”,因此这些观大多都属于十方丛林体系。 虽然都是弟子出门在外立下的道观,但是等级肯定还是有差别的。 一个县中扬名的道观和一个名传州府的道观,肯定是后者的名声大,级别高。 唐无易只有王重阳一个亲传弟子,剩下的弟子都是第三代处字辈起步,被收为亲传的弟子满打满算也不超过十个,毕竟他们的要求还是很严的。 内门、外门乃至于未出家蓄发的俗家弟子倒是有不少,他们所有人创立的道观一起构建成了属于全真的十方丛林。 九为极数,唐无易以九为限,最先能将自己创建的道观升级为道宫或者能在道宫担任监院的九人,便为亲王,除此之外,能另立支派的——譬如历史上丘处机、郝大通等人发展出全真龙门派、全真华山派等支派——支派掌教,也升格为亲王。 道国的国储,便在这些亲王之中选择。 十方丛林体系中,九亲王人数已满后,再将道观升格为道宫或者担任道宫监院者,为公爵,各支派嗣掌教、全真祖庭亲传弟子,同样为公爵。 各支派亲传弟子,道宫执事等,为侯爵。 其余道观观主、监院、执事等,由祖庭隔一定时间进行考核,划定等级,根据等级不同,授予侯、伯、子、男等爵。 太上道国皇帝,暨全真掌教,由各亲王、公爵不记名推举,每人一票,亲王之票记两分,公爵一票记一分,在位掌教有推举权,一票记三分,计分完毕,分值最高者为太子,以嗣皇帝位,若票选时皇帝已驾崩,则立即登基。 为了防止未来的掌教皇帝是个庸人蠢材,或者是个坏胚,唐无易还特意规定了掌教皇帝必须在二十年内退位,也就是说,太上道国的每任皇帝,在位时间最多只能有二十年。 其实这个时间并不短,在位时间少于二十年的皇帝比比皆是,而以唐玄宗为例,在位超过二十年后,威严日甚、独断专行之后,便日渐昏聩,这个时间限制,其实相当合理。 毕竟能熬出头的,怎么也不可能像是某些幼年登基的幸运儿一样是个黄口小儿,不白发苍苍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根据全真道的收徒规则来看,未来同辈的亲传弟子会越来越多,要是发展到最后,参选者都是老朽不堪之人,那也不行,所以唐无易又特意规定,嗣掌教每百年便换代。 他下一代是王重阳,只有一个亲传弟子,众人公认的继承人,这个也就罢了,再下一代,是处字辈,百年之后,即便还有一些年富力强的处字辈,也没有参选资格,嗣掌教的选择改从第四代志字辈开始选起,同样的,再过百年之后,掌教必须换代,最起码也要换成第五代清字辈的人。 太上道国的这个政策一传出来,简直是天下皆惊。 用句大逆不道的话来说,这可真真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现实版! 赵宋还只是官家与士大夫共天下,这太上道国,倒真不愧是道士建立的国家,不在一家一姓之中选,反倒要给所有亲传弟子机会,如此说来,岂不是天下人,都有可能做皇帝? 如此一来,原金国、如今的太上道国境内,又掀起了一波入教的狂潮,就连宋朝境内,百姓崇道的热情都高涨了不少。 虽然那些道观、道士和全真道没关系,甚至可能都不是一个体系的,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 大家都是道士,好歹有些香火情在,甚至有度牒、经过考核的道士在道国境内都能被授予官职! 是的,太上道国是不仅是道士建国,连为官治国都是道士的事情。 事实上,道官自南北朝时期就开始存在了,朝廷有着专门的机构管理道门事务,并委任道官,到了宋代,恰好是道官制度的发展高峰,各项制度已经趋近成熟。 因为崇道而得了个道君皇帝名号的徽宗赵佶,他就在政和年间置道阶品秩,凡二十六等,又置道官,凡十六等。 唐无易一直认为,如果这是个气运世界的话,宋朝一定是被徽宗的神奇操作给玩崩了的。 道教体系中的至高神,原本是昊天上帝——所谓“上帝”这个名号,原本就是中国原创的,外来的洋人为了给他们的“主”脸上贴金,才通过翻译将“上帝”这个原本指代华夏至高□□号给移花接木了——赵佶一个普通的人间帝王,不知怎么才会脑袋发昏,强行将至高神由昊天上帝改为了玉皇大帝。 历代王朝,连寻常的小神都不会随意乱封,民间百姓为怀缅某些人物建祠,不得官方册封,都只是yin祀,赵佶不仅随意册封国师、道官,挥霍王朝气运,还搞到了神仙体系的老大头上去,真的是勇气可嘉。 所以某些认同气运说的人,谈及原本还蓬勃发展的宋朝忽然就日薄西山的情形,总要把这位胆敢册封玉帝为天帝的道君皇帝拉出来批判几句。 虽然赵佶的操作真的很骚,但是基于他崇道的基础上做出的某些大事,还是值得参考的。 正经有度牒的道士,对道家典籍可谓是滚瓜烂熟,被册为道官的那些,甚至都还是道儒兼修,治国的基本素养都是有的。 唐无易辛辛苦苦创立的地上道国,可不是为了继续给儒家做嫁衣,所以治国官员所要掌握的理论,从儒家经典变成道家经典就非常的重要了。 其实现如今的儒家和一开始的儒家并不相同,历代都有人将自己的观念添加其上,董仲舒、郑玄、二程等人,在治经的同时著书立说,将自己的观点流传下去,慢慢就被世人所接受了。 就说朱熹同学吧,在世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几乎是声名狼藉,可是因为他的理学有助于皇帝统治国家,摇身一变,便成了圣人,到了明朝的时候,因为官方倡导,学子还将朱子对孔圣的经典注解奉为圭臬,作为科举考试最最标准的参考答案熟记于心。 汉初的时候,用黄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