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52
”
李老师微微摇头,拍着他的手背说:“只怕我当了首辅也不成。兵部尚书马约斋公极重九边之事,朝中便有兵力粮草也要先顾宣大辽蓟,不会拨给你建水军的。你且收收这念头,先用心修会典,多弄些能增益粮产,富足百姓的东西。待你自己当了首辅,咱们大明也到了‘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好时候,再想这些吧!”
……
至少李老师没否定他的想法,甚至也觉得此事可为。毕竟他是个翰林,翰林就有资格当阁老,当上之后再活得久些,就有机会熬到首辅。
到时候正是好打仗的正德在位,只要国力有余,谁又拦得住他?哪怕到时候仍然当不上首辅……他还不会当个佞臣吗!
崔燮抿了口茶水,眼中掠过一丝精芒,谢过老师指点。
李老师笑了笑,真正指点了他一回:“你这几年乡居,经义还没放下吧?这两天先放下你的平倭事,细细研读。往后入侍直讲的时候,恐怕圣上要问的更多更细,你得应对好。”
虽然他丁忧多年,日讲官的位子早已叫人顶了,但以他的圣眷和李阁老的能量,回朝之后必定还是要入侍直讲。
太子今年才五岁,天子却正年富力强,还是近侍天子的身份更重要。
李阁老微微一笑,不提自己在其中花费的心力,只给崔燮讲了讲近年朝中发生的大事和部院中主要的人事变动,教他理清当下形势。
崔燮认真听了一晚上,转天就去吏部交还勘合、文引,给文选清吏司上下送了些银子,请他们帮忙办起复事。他是阁老的弟子,这些年人没在朝中,名声却始终在朝上,主事也不敢轻慢,亲自送他出门,叫他只管回家等着,过不几天就能官复原职。
他相当安心,出了吏部便去张家拜访了一趟。张国丈如今过得越发仙风道骨,请他吃饭都吃上了掺黄精、山药的道家辟谷方。他那两个儿子仍在身边侍奉着,趁机拿了自己得意的卷子给崔老师看。
卷子上还有蓝笔写的答案,看字迹是他们两人自己写的,出了卷子还给标准答案,算是很负责了。
张国丈笑着说:“这两个孩子就是胡闹,人家东宫有那么多讲官、侍书官,还轮得到他们出题教太子?这题目还不知答得是对是错呢。我倒看看将来太子学得深了,他们拿什么再给太子出题!”
崔燮一眼看穿了他当父亲的口不对心、明贬暗炫的心思,笑着说:“国丈多虑了。哪怕他们不教太子做题,教太子锻炼体魄不也挺好?御射之术,宫里自有会马术、箭术的师傅教,这养生健体的法子却得他们做舅父的多操心才行。太子年纪尚小,天天做这些卷子,只怕眼酸颈疲,是得时常注意保健。”
张国丈连黄精、饵块都不吃了,伸长颈子盯着他问:“和衷莫不是又要教我们什么久视之法?”
……他就做个眼保健操,怎么叫张国丈一说就跟妖道似的了?
崔燮自己比划了几下,简单跟他们讲了一下眼操的流程,张国丈也不怕人笑话,当场闭上眼,跟练什么仙功似的静静练了起来。他看张国丈取穴、按压都不是很准,自己记的又怕不对,便叫张家下人取纸笔来,当场写了穴位和按揉法。
其实他刚穿来时也做过一阵眼操,但因为有硬盘在,很多时候不需要真看,年纪大了之后就懒怠坚持,也没想起来要教人。不过太子这岁数正是天天做保健操,跳广播体操的岁数,正好勾起他的童年回忆,他刷刷刷地写了半篇纸,让张家家丁回头请个大夫来认穴。
写完保健操又劝国舅们:“太子年幼,身体还没长成,一味对着书本纸墨容易损伤根本。你们往后少出些卷子,叫太子以背诵为主更好。”
两位国舅差点以为他要免了太子的功课,心里微有些意难平。后头听说就是把抄写改成背诵,感觉稍好了些,略带遗憾地点头答应了。
说到这里,崔燮忽然想起一件正事,便叮嘱二张兄弟:“你们出入宫廷方便,也看看太子身边的内侍好不好。若有那些爱引着太子玩闹的,就跟圣上奏一本,别教这样的人把太子教坏了。”
老师放心,我们兄弟明察秋毫,有为证,怎么能抓不出那些暗藏机心的阉人!
张鹤龄兄弟胸中又升腾起了熊熊炽火,主动担当起了清(储)君侧,灭权监的职责。
从张家回来,崔燮又趁着这几天珍贵的假日,马不停蹄地去见了同年、同乡,还请祝枝山、王守仁到酒楼吃了一顿,顺便问了问他们写的如何。
因国舅们不催稿,第二部 写得慢悠悠的,年初才刚交到居安斋,现在还没印出来呢。
崔燮鞭策他说:“锦衣卫正篇的作者们过不多久就不能再写了,将来平鞑靼一部还得交给枝山来写,以后须得辛苦你。这两年我不在朝中,你们可认识了什么有名的才子,可以推荐于我?”
才子很多,但越是风流才子写起文章越是随心所欲,不能叫人放心托付。
祝枝山坦然道:“只怕要等我那同乡唐寅进京了。他十六岁便中了苏州院试案首,才气绝高,只是之前专心诗词文章,不曾用心科举,所以至今还是秀才。不过明年乡试他必能得中,后年会试前就能进京。”
王守仁却道:“我与弘治六年进士,工部主事李梦阳相熟,觉着他倒可以一试。献吉兄不仅擅作文,还会作曲子词,抱石先生若不作院本了,他也可以顶上。”
祝枝山诧异地看了他一眼,想知道他怎么会把已经刷下去的人又推荐给了崔燮。王守仁微微一笑,深静地说:“当初不用,是和衷兄不在京里,如今吾兄人在这里,想用谁还能用不成么?”
祝枝山蓦地想起自己当初是怎么给崔燮按着写稿子的,头皮蓦地凉了一下,搁下筷子,先灌了口热黄酒。
第269章
如今祝枝山手里没稿子要写, 崔燮舍不得撂着他不用, 便跟他商量道:“我守孝时过问了些田亩事,集出一套农书, 过些日子就要刊印出来。不过这些文章写得有点深, 是咱们读书人看的, 百姓们恐看不懂、用不上,我想出一套真正力农之人也能看懂的书, 还要枝山帮我。”
祝枝山苦笑道:“我在家时连真正的农事都没见过, 可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你教我学也得学上几个月, 如何替崔兄写农书?”
崔燮感叹一声:“这些本该是我做的, 只是我的文章是从唐宋古文学来, 过于简单质朴,百姓们怕不爱看。枝山才智过人,文笔诙谐,写出的兼得江南江北百姓们喜欢, 我才非用你不可。”
他看着祝枝山一脸疑问, 主动解释
李老师微微摇头,拍着他的手背说:“只怕我当了首辅也不成。兵部尚书马约斋公极重九边之事,朝中便有兵力粮草也要先顾宣大辽蓟,不会拨给你建水军的。你且收收这念头,先用心修会典,多弄些能增益粮产,富足百姓的东西。待你自己当了首辅,咱们大明也到了‘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好时候,再想这些吧!”
……
至少李老师没否定他的想法,甚至也觉得此事可为。毕竟他是个翰林,翰林就有资格当阁老,当上之后再活得久些,就有机会熬到首辅。
到时候正是好打仗的正德在位,只要国力有余,谁又拦得住他?哪怕到时候仍然当不上首辅……他还不会当个佞臣吗!
崔燮抿了口茶水,眼中掠过一丝精芒,谢过老师指点。
李老师笑了笑,真正指点了他一回:“你这几年乡居,经义还没放下吧?这两天先放下你的平倭事,细细研读。往后入侍直讲的时候,恐怕圣上要问的更多更细,你得应对好。”
虽然他丁忧多年,日讲官的位子早已叫人顶了,但以他的圣眷和李阁老的能量,回朝之后必定还是要入侍直讲。
太子今年才五岁,天子却正年富力强,还是近侍天子的身份更重要。
李阁老微微一笑,不提自己在其中花费的心力,只给崔燮讲了讲近年朝中发生的大事和部院中主要的人事变动,教他理清当下形势。
崔燮认真听了一晚上,转天就去吏部交还勘合、文引,给文选清吏司上下送了些银子,请他们帮忙办起复事。他是阁老的弟子,这些年人没在朝中,名声却始终在朝上,主事也不敢轻慢,亲自送他出门,叫他只管回家等着,过不几天就能官复原职。
他相当安心,出了吏部便去张家拜访了一趟。张国丈如今过得越发仙风道骨,请他吃饭都吃上了掺黄精、山药的道家辟谷方。他那两个儿子仍在身边侍奉着,趁机拿了自己得意的卷子给崔老师看。
卷子上还有蓝笔写的答案,看字迹是他们两人自己写的,出了卷子还给标准答案,算是很负责了。
张国丈笑着说:“这两个孩子就是胡闹,人家东宫有那么多讲官、侍书官,还轮得到他们出题教太子?这题目还不知答得是对是错呢。我倒看看将来太子学得深了,他们拿什么再给太子出题!”
崔燮一眼看穿了他当父亲的口不对心、明贬暗炫的心思,笑着说:“国丈多虑了。哪怕他们不教太子做题,教太子锻炼体魄不也挺好?御射之术,宫里自有会马术、箭术的师傅教,这养生健体的法子却得他们做舅父的多操心才行。太子年纪尚小,天天做这些卷子,只怕眼酸颈疲,是得时常注意保健。”
张国丈连黄精、饵块都不吃了,伸长颈子盯着他问:“和衷莫不是又要教我们什么久视之法?”
……他就做个眼保健操,怎么叫张国丈一说就跟妖道似的了?
崔燮自己比划了几下,简单跟他们讲了一下眼操的流程,张国丈也不怕人笑话,当场闭上眼,跟练什么仙功似的静静练了起来。他看张国丈取穴、按压都不是很准,自己记的又怕不对,便叫张家下人取纸笔来,当场写了穴位和按揉法。
其实他刚穿来时也做过一阵眼操,但因为有硬盘在,很多时候不需要真看,年纪大了之后就懒怠坚持,也没想起来要教人。不过太子这岁数正是天天做保健操,跳广播体操的岁数,正好勾起他的童年回忆,他刷刷刷地写了半篇纸,让张家家丁回头请个大夫来认穴。
写完保健操又劝国舅们:“太子年幼,身体还没长成,一味对着书本纸墨容易损伤根本。你们往后少出些卷子,叫太子以背诵为主更好。”
两位国舅差点以为他要免了太子的功课,心里微有些意难平。后头听说就是把抄写改成背诵,感觉稍好了些,略带遗憾地点头答应了。
说到这里,崔燮忽然想起一件正事,便叮嘱二张兄弟:“你们出入宫廷方便,也看看太子身边的内侍好不好。若有那些爱引着太子玩闹的,就跟圣上奏一本,别教这样的人把太子教坏了。”
老师放心,我们兄弟明察秋毫,有为证,怎么能抓不出那些暗藏机心的阉人!
张鹤龄兄弟胸中又升腾起了熊熊炽火,主动担当起了清(储)君侧,灭权监的职责。
从张家回来,崔燮又趁着这几天珍贵的假日,马不停蹄地去见了同年、同乡,还请祝枝山、王守仁到酒楼吃了一顿,顺便问了问他们写的如何。
因国舅们不催稿,第二部 写得慢悠悠的,年初才刚交到居安斋,现在还没印出来呢。
崔燮鞭策他说:“锦衣卫正篇的作者们过不多久就不能再写了,将来平鞑靼一部还得交给枝山来写,以后须得辛苦你。这两年我不在朝中,你们可认识了什么有名的才子,可以推荐于我?”
才子很多,但越是风流才子写起文章越是随心所欲,不能叫人放心托付。
祝枝山坦然道:“只怕要等我那同乡唐寅进京了。他十六岁便中了苏州院试案首,才气绝高,只是之前专心诗词文章,不曾用心科举,所以至今还是秀才。不过明年乡试他必能得中,后年会试前就能进京。”
王守仁却道:“我与弘治六年进士,工部主事李梦阳相熟,觉着他倒可以一试。献吉兄不仅擅作文,还会作曲子词,抱石先生若不作院本了,他也可以顶上。”
祝枝山诧异地看了他一眼,想知道他怎么会把已经刷下去的人又推荐给了崔燮。王守仁微微一笑,深静地说:“当初不用,是和衷兄不在京里,如今吾兄人在这里,想用谁还能用不成么?”
祝枝山蓦地想起自己当初是怎么给崔燮按着写稿子的,头皮蓦地凉了一下,搁下筷子,先灌了口热黄酒。
第269章
如今祝枝山手里没稿子要写, 崔燮舍不得撂着他不用, 便跟他商量道:“我守孝时过问了些田亩事,集出一套农书, 过些日子就要刊印出来。不过这些文章写得有点深, 是咱们读书人看的, 百姓们恐看不懂、用不上,我想出一套真正力农之人也能看懂的书, 还要枝山帮我。”
祝枝山苦笑道:“我在家时连真正的农事都没见过, 可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你教我学也得学上几个月, 如何替崔兄写农书?”
崔燮感叹一声:“这些本该是我做的, 只是我的文章是从唐宋古文学来, 过于简单质朴,百姓们怕不爱看。枝山才智过人,文笔诙谐,写出的兼得江南江北百姓们喜欢, 我才非用你不可。”
他看着祝枝山一脸疑问, 主动解释